在当前医患关系隔膜、紧张的语境中,通过同为网友的身份认同和沟通,可以拉近医生和民众间的距离、改善医患关系。
近日,一条要求中医师“微博问诊”的消息,将甘肃卫生厅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1000个中医师每人建2个微博、由3个徒弟维护、每人每年必须回答100人以上问题。有人激赏这是“中医利用新媒体的一次革命”,也有人直言“又是一个淘政绩、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决定”。不论叫好还是唱衰,至少这一举动体现了政府的微博姿态,拉近了中医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近些年出现的医疗网站、医生博客,相信许多人并不陌生。就此而言,微博问诊不过是一个新的网络载体,不值得大惊小怪。只不过140字的发言字数限制,容易给人草率之嫌;而强制开设微博,也涉及到一个权责问题。
但无论如何,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与其让张悟本、马悦凌那样的“神医”满天飞,倒不如由卫生部门组织中医专家开设微博、传播保健养生知识来得靠谱。从这个角度来看,甘肃的中医“微博问诊”与北京的“官方认证”养生专家,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网络内容也往往鱼龙混杂。甘肃卫生部门既然鼓起了改革创新勇气,承担起了组织主导者的责任,就应该考虑这一举措的可持续性,如何保持热情、如何进行考核?还应该考虑监管问题,避免个别医生假借“微博问诊”推销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品甚至非法药品。
至于有人担心咨询与看病的界限、乃至医疗责任的问题,尽管在卫生部门眼里并不是问题,却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正如甘肃卫生厅长所言,微博问诊“不是微博看病,是健康咨询”,是通过转载和发布健康信息,回答网友在微博上的提问和咨询等方式,承担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收集、整理、验证和推荐民间单验方,为群众提供就医指导,收集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任务。
在这个意义上,微博问诊的“聊效”重于“疗效”。在当前医患关系隔膜、紧张的语境中,通过同为网友的身份认同和沟通,可以拉近医生和民众间的距离、改善医患关系;在眼下中医遭误读、被边缘的背景下,通过微博宣传中医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上工治未病。通过健康教育,害病的人少了,花钱就少了。这体现了中医哲学,也应成为政府改革创新、服务人民的重要理念。 记者: 范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