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同样的东西,我肯定选贵的,质量肯定查不了。”
不知从什么时间起,价格成为评价商品质量好坏的标准,“便宜没好货”的观念在消费者心中逐渐根深蒂固,大家变得不买贵货就不安心,价钱花得不到位就觉得没有档次。
消费者对高价产品的盲从心理,导致高档货、品牌货、奢侈品成了大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我们在抱怨物价高涨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成为了物价上涨的始作俑者。
那么,我不禁要问,价格和质量一定是矛盾的吗?价格和质量真的就成正比吗?
其实不然,价格不是质量唯一的评判标准。价格的确定,除了产品本身的价值因素外,还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所以会经常偏离价值,比如,季节因素、地域因素、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商家的销售策略、市场的供需平衡等等,都会给价格带来上下浮动的空间。甚至同一品牌的商品,在不同的门店出售,都会有不同的价格体现。
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朋友,前些年出国,在国外花大价钱购买了一个皮包,回来后却在包内侧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几个字母——MadeinChina。我想,类似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思考。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商场买回来的高档货,确实在产品的真实度上比在小商贩处购得的有更好的保障。但正常的消费心理,除了追求质量好以外,还应该考虑性价比和个人的消费能力,并不是住店就得住五星级,开车就得开劳斯莱斯。超出了承受能力的消费,终究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让我们再往深一层剖析,现在的消费者为什么都迷信价格,宁愿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些自己认为质量更有保障的商品呢?这其实也是消费者对诚信的呼唤。如果一些所谓的大众商品质量总是得不到保证,如果消费者很难通过有效途径去获得质量有保障的商品,那么大家通过价格判断商品的优劣,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虽然市场信号理论大多时候是合理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黑心的商家,用高调的宣传语粉饰自家的低质量产品。作为消费者,可一定要货比三家,不要轻易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因为消费者经常不能获得真实完整的产品和市场信息,即总是面临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要克服价格至上的消费心理,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要求消费者自身改变“便宜没好货”、“价高必好货”的购物观念,不做盲目跟风者,不做推波助澜者,主动掌握一些判断商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淘”出自己真正需要,并物有所值的商品;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多关注中低档、大众化商品的质量标准,让消费者买得安心,用得放心。
而从企业方面来说,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多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这包括要在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更周到方面多进行探索,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更多方面的不同需求,以人为本,在产品和服务上真正体现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真诚实在及时回应消费者要求和意见,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进行“转型”,而不是一味在营销策略上花样翻新,这样才能在价格上贴近价值,从而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