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谈“味”不再色变 揭秘一汽-大众奥迪如何获得空气质量白金认证

2019-10-31 13:25:00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首席记者 刘回春    点击:

  汽车异味现象自2013年出现,2016年达到爆发高峰。2018年涉事企业集中召回,一些汽车生产企业被指召回措施不得力,没有彻底解决汽车“异味”。

  几年来,汽车“异味”不仅让广大车主谈“味”色变,也令厂商头疼不已。汽车“异味”造成的影响迫使政府主管部门、制造企业加强了重点治理和防范措施。

  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C-ECAP管理中心发布中国生态汽车评价(C-ECAP)2019年度第一批评价结果,显示奥迪A4L车内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总分95.11分,并获得白金认证。

  中国生态汽车评价(C-ECAP)是针对车内空气质量、车内噪音、有害物质、综合油耗、尾气排放等项目进行评价,被誉为汽车界的“奥斯卡”。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方面,C-ECAP依据《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规定的八项挥发性有机物测量值进行评定,并严格遵循《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HJ/T400-2007),最大限度地确保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及权威性。

  在如此高标准的测试中,一汽-大众奥迪A4L成为豪华车品牌中唯一获得白金认证的车型,车内空气质量指标全部满足国标八项挥发性有机物控制要求,其中六项挥发性有机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丙烯醛)控制获得满分。

  奥迪A4L获得白金认证的背后有何奥秘?《中国质量万里行》

  记者带着疑问展开了揭秘行动。

  据了解,一汽-大众是国内最早介入到车内空气质量管理的主机厂之一,奥迪A4L获得白金认证,离不开一汽-大众强大的气味管理体系。

 \ 

  一汽-大众的气味管理体系

  汽车异味主要来源于不合格隔音材料,致使车辆上出现严重异味、甲醛超标的问题。一辆车仅仅需要贴阻尼片的部位有八到十二处,其中大多位于封闭的汽车驾驶室内,总面积约3平方米,沥青的总用量大约为十公斤。

  由于太阳暴晒及发动机散热,紧贴钢板的沥青阻尼片因受热极易分解释放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缓慢的释放过程。

  一汽-大众从零部件开始进行气味监控,保证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气味合格,之后还会进行8轮气味抽检,从源头上保证零部件的质量。

  在材料的选取上,首选低气味、低散发的材料。一汽-大众生产的所有车型的顶棚复合胶、门板插件粘接胶,PVC表面漆等均采用水性材料,不仅气味较低,而且对人体健康无害。

  同时,一汽-大众生产的奥迪车辆的座椅全部采用无铬鞣真皮材料,其散发的气味不会对驾乘人员造成健康危害,在保证品质的同时也践行了环保的理念。

  在零件的认可过程中,一汽-大众会进行多次审核或检验,在零件气味检测合格之后,再进行共计8轮的气味抽检,保证零件气味的合格性。

  同时,在零件气味稳定达到合格之后,固化其生产工艺参数,并制定后续的批量抽检频次严加监控。

 \ 

  一汽-大众的全过程气味批量监控

  气味监控方面,一汽-大众对零件、过程材料以及整车气味都有监控。

  零件监控方面,对重点总成零件逐月进行滚动常温袋子法监控,同时每周在生产线进行巡检,通过常温评价,加大监控的力度和频次。在监控零件实物质量的同时,将工作前移,监控供应商的生产过程稳定性,将气味质量波动扼杀在生产环节中。一汽-大众制定了每个零件的生产工艺固化表,零件负责人每周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及时发现供应商未能执行到位的地方。

  同时,要求供应商利用生产工艺固化表进行分层审核加以内控,并检查供应商的自检结果,保证零件生产环节的稳定性。

  在整车监控部分,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实验室对常温、高温车辆,每周进行气味评价,同时会进行五地六厂的对标,保证大家的气味评价标准一致。另一方面,整个生产厂也在对气味进行100%的气味检查,并通过一些特殊检查环节,深入监控。

  售后监测阶段,一汽-大众每年都会对奥迪品牌的车辆进行用户市场调研,了解用户是否对车辆气味状态存在抱怨,以及最受用户欢迎的气味等,根据消费者需求将调研结果反馈应用到新车型的开发上,从而以先于消费者的洞察,开发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专家介绍,车内空气质量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感受,即气味闻起来是否舒服;另一个是客观指标,即挥发性有机物(VOC)浓度是否超过限值,影响人体健康。

  用户往往简单在二者之间划等号,认为“有味就等于有害”。事实上,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闻出了异味不等于对人体有害;闻不到异味,也并不代表车内空气质量就一定是合格的。

  目前,一汽-大众五大生产基地在气味管控方面的设备达到270台左右,总投资7300万,其中99%为进口设备。在五大基地,一汽-大众均拥有专业的整车气味实验舱,可同时进行8台整车的气味实验。

  2018年,一汽-大众整车实验舱获得CNAS认证,是目前豪华车品牌中唯一获得该项权威认证的企业。

  VOC管控方面,依托国内最高水准的整车气味实验舱和最先进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对所有材料、零件和整车进行散发性能在内的多项实验,有效管控VOC物质浓度。

  奥迪成立“金鼻子”气味评估团队

  早在上个世纪,奥迪成立“金鼻子”团队,并推动德国汽车工业设立气味评估统一流程。奥迪也把它的空气质量标准带到国内,现阶段一汽-大众奥迪的“金鼻子”团队有15人。

  车型生产阶段,一汽-大众对材料、零件和整车进行系统全面的气味控制,并经过德国认证的“金鼻子”气味团队进行主观评价。主客观严格认证后,车辆方可准许批量生产。

  “一汽-大众奥迪的‘金鼻子’

  成员需要经过德国奥迪总部的认证,并且每年需要接受德国奥迪的队标审核,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

  据了解,一汽-大众奥迪的“金鼻子”团队每年需接受200多次气味评价培训、77种方向评价培训;成员需对气味十分敏感,混合气体辨别能力要大于5种;在评分过程中,不同成员对同一气味的评分分差需小于0.5。如主观评测环节发现车辆气味有问题,该车辆不能进行批量生产,同时需要进行逐步筛查,最终分析出散发有害气体的源头。

  “进行主观评价的‘金鼻子’

  成员须对气味比较敏感,不能有吸烟习惯,更不能是鼻炎患者,必须经过200多次的评价培训。实验前两个小时,参与气味评价的‘金鼻子’成员不能接触有强烈气味及影响嗅觉的食物。”

  在新车型内饰材料认可阶段和车辆批量生产阶段,除了“金鼻子”团队的气味评价,一汽-大众还会按照德国奥迪的标准,对所有零件材料、零件整体和车辆整体的气味和散发性能,进行包括甲醛实验、冷凝实验、总碳实验,以及国家标准规定的八项挥发性有机物等在内的多项实验。只有材料的实验结果达到德国大众的标准,才会在车内使用。

  一汽-大众有个气味改善小组

  在一汽-大众长春一厂,每个零部件的检测,用“瓶子法”和“袋子法”评测汽车材料和零部件气味。

  监控环节中,如果发现了零件气味产生了波动,会采取“洋葱分析法”

  对零件进行气味来源的分析;从而实现对87大总成、210道工序、414种原材料的全部锁定。

  利用瓶子法、袋子法等多层级的气味评价方式,结合洋葱分析法,一汽-大众成立了气味改善小组,从一个零件的原材料、生产工艺、过程辅材及后处理四个维度出发,利用原材料提纯、工艺参数优化、辅材替换、烘房暖库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零件的气味质量。同时,通过对供应商的走访、召开滚动的气味促进会、推动供应商签署气味承诺书,敦促厂家将气味措施一一落地,提升零件气味质量,从而保障整车气味质量最优。

  为了让气味评测的精准度更好,一汽-大众奥迪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VOC)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除了“金鼻子”团队的主观评测外,客观气味评价体系利用VOC数据进行分析,精度高到能够对纳克级进行分析。

  不仅如此,在整车下线之后,一汽-大众也会对整车进行气味监控。例如模拟用户长时间停车的使用场景,将车辆密闭16小时后进行车内气味监控;对整车进行实验室常温、高温不同场景的气味监控,并增加对特殊环节、特殊使用场景的气味监控。

  一汽-大众全员全过程质保体系

  一汽-大众质保部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全员质保”、“全球统一”、“全程保障”为核心的质保体系。这套质保体系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产品开发、采购、生产到售后,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反复的试验,保障每一辆出厂的奥迪产品的高品质。

  测量分析方面,一汽-大众质保部拥有同行业领先的获得德国康采恩集团A级认证的测量间,五地六厂拥有193个测量臂,总投资达6.56亿元,在一汽-大众产品开发、生产及售后全过程中提供测量技术保障;检测分析方面,一汽-大众质保部拥有同行业领先的、获得康采恩A级认证和CNAS认证,总投资2亿元的实验室,为一汽-大众提供全过程的材料技术保障;在新产品项目启动阶段,依据德国大众集团康采恩生产体系的要求,共需达成15项质量目标。如从极寒到极热地区的里程150000km超长路试认可,满足车身耐腐蚀性能要求的防腐认可等。

  一汽-大众质保部覆盖五地六厂、人员编制超过2800人,团队成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过40%,拥有6年以上质保工作经验的员工占比达到50%。

  在产品审核阶段,执行严格的奥迪特质量评审体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评审员,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整车进行评价,确保每一过程的产品均符合康采恩质量标准的要求;在过程审核阶段,依据德国汽车工业过程质量标准——VDA6.3开展实施,通过系统审核和专项审核,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影响要素,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稳定一致。

标 签: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