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挺进世界汽车工业强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巨变

2018-07-11 15:16:40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首席记者 刘回春    点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 2017年,全年汽车展销 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行业经济效益增速明显高于产销量增速,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品牌海外市场份额继续提高,实现了国内、国际双增长。

  1956年,第一辆解放汽车下线,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初步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产品被称作“缺重少轻无轿车”,结构非常不合理。20世纪60、70年代,因生产、建设的需要,国内汽车主要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何光远说。

  1978年12月,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内汽车工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发展的“四个阶段”和 “三部曲”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创建阶段(1953~1965年)、成长阶段(1966 ~1980年)、全面发展阶段(1981 ~2003年)、高速增长阶段(1999 年至今);自主造车(1956年-1984 年)、借船出海(19 8 4年-19 9 7 年)、自主创新(1997年至今)三部曲。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汽车工业从落后的生产条件到如今的世界制造大国,未来还将继续稳步发展,提升实力,提高全球化。

  国产第一辆汽车的诞生

  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汽车工业生产基地。1953年7月 15日在长春打下了第一根桩,从而拉开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筹建工作的帷幕。国产第一辆汽车于1956年 7月13日驶下总装配生产线。这是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载货汽车(CA10型4吨载重卡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圆了中国人自己生产国产汽车之梦。

  1956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CA71型轿车,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1958 年6月20日,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1958 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CA72型高级轿车;同年9月,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1964年,北京汽车制造厂试制出供高级指挥员使用的B J212型越野吉普。1965年9月,红旗CA770 三排座高级轿车试制成功,融合了浓郁的中国特色,被称为“国车”、 “中国第一车”。

  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此后中国轿车生产量一直很低,在汽车产量中的比重从未超过2%。20年间的全部产量为 14861辆,与同期进口轿车数量基本相当(14647辆)。而且,生产技术和车型发展也十分缓慢。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一直生产到90年代。1967年,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前身)开始动工建设,二汽是我国汽车工业第二个生产基地,与一汽不同,二汽是依靠由国内自行设计、自己提供装备,标志着中国已具有了技术设计能力。

  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让中国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之林,但由于国家不开放,我国的汽车工业与世界隔绝,失去了交流提高的机会,使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地被现代化的世界汽车工业抛在后面。

  由于当时我国的汽车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用的重视,中国汽车业自诞生之日起就重点选择以中型载货车、军用车以及其它改装车为主的发展战略,因此使得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从开始就形成了“缺重少轻”的特点。

  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合资模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汽车工业为经济带来良好效益,并且国内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强。在1978年之前中国的汽车工业还相当落后,轿车产量很少,主要是为政府官员服务。车型也只有两种。一是供国家领导人及正部级官员乘坐的红旗牌轿车。这些车辆以单件或手工生产为主;二是供部、局级官员乘用的上海牌轿车, 生产规模也不大;其它县、团级官员车辆的基本配备是北京牌吉普车。至于家庭用的私人轿车几乎为零。但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起始之年,情况开始有了变化。

  1984年以前,技术、资金、人才等很多发展的瓶颈毫无疑问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在此时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为了迅速提高中国汽车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发展道路。受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带了一个代表团首次考察了第二汽车厂的汽车生产情况,并且提出了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来生产汽车。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发展时期,北京吉普、广州标致、上海大众,它们的代表车型北京吉普切诺基、广州标致505、上海大众桑塔纳。自此中国汽车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有了先行者,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1985年3 月,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大众的成立意味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始。同年,南京汽车引入意大利菲亚特的依维柯汽车,广州和法国标志合资项目也成立,桎梏了几十年的轿车工业能量开始井喷。1989年8月奥迪轿车在一汽下线,1991年2月“一汽大众”在长春成立。翌年雪铁龙Z X富康牌轿车下线。至此, 当时国内所称的“三大”“三小”轿车项目均已完成。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工作由于政策得当,走在了合资轿车配套零部件国产化的前列,起到了表率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调整

  1986年的六届四次人大会议,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进了“七五计划”。到1994 年,轿车产量已经超过25万辆,上海大众这个单一轿车生产企业逐渐超越了一汽、二汽,成为中国轿车企业的领头羊。

  1987年,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1990年,中国轿车工业的三大基地进一步调整,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

  1994年,是中国汽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虽然其中有很多局限,但是国家开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重要的是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家庭轿车市场孕育多年的潜能被无限放大,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轿车激发了强烈的购买能量,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轿车不再是遥远梦想,中国轿车工业的春天开始到来。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浪潮袭来。受此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开始通过收购国外汽车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此期间,中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的生产技术大大提升,新车型层出不穷,汽车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汽车进入“井喷”时期。 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为4 4 4万辆,超过韩国排名世界第六;2006 汽车产量为719万辆,跃居世界第三;2008年,汽车产量为935万辆,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到了 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千万,以1379万辆的成绩排名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成长壮大

  汽车工业引进外资市场开始做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技术的引进形成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的怪圈。有些自主品牌,如上海牌轿车、北京吉普等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国产外资品牌轿车统领了市场。“入世”之后,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终于冲破了“三大、三小”的禁区获准按“国民待遇”进入轿车制造领域。而大企业集团在呼吁自主开发的舆论压力之下, 开始“觉醒”,逐步加入了自主品牌汽车开发的行列。其中,民营企业如吉利、比亚迪和长城等;地方国有或股份制企业如奇瑞、华晨和江淮等;大集团如上汽、一汽、长安和东风等;中外合资企业如广州本田等,都着手打造自主品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1997年1月8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总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5年自主企业销售呈现较大的增长,销售增幅43.4%,而 2004年自主企业的销售增幅仅为 3.5%。其中,奇瑞汽车销售18.9万辆,增幅达118.8%。目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售的车型还是多集中于经济型车。在AO O级轿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5%的份额;在AO 级车中,自主品牌占据了50.4%的份额;而在A级车中,自主品牌的份额只有5%。

  随着国内汽车自主企业的成长壮大,作为民族汽车自主企业代表的奇瑞开始脱颖而出。从零到 20万辆轿车下线,奇瑞只用了四年时间,而从2004年20万辆下线到如今奇瑞第50万辆轿车下线还不到两年。

  2001年,奇瑞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车风云正式上市,较高的性价比引起市场的强烈反响。2005奇瑞轿车出口1.8万辆,位列全国轿车出口第一。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2003年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形成了有自主创新、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随后,奇瑞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并且在2006年3月有5000台发动机出口美国,实现中国自主发动机品牌出口“零的突破”。

  旗下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微型车等领域,连续9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至今,奇瑞共提交专利3000余项,拥有国家1600项汽车技术专利。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汽车整车、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以及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

  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完成对福特汽车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这是至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

  广汽集团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打造出国产品牌广汽传祺。2010年12月,首款车传祺GA5轿车成功推出市场,随后陆续推出多款车型。2017年,广汽传祺销量达50.86万辆,同比增长 37%。

  广汽传祺在技术、配置、品质各个方面都具备了与合资品牌及同级别进口品牌相抗衡的实力,作为自主品牌的先锋,不断冲击中高端市场。目前,广汽传祺已在科威特、阿联酋、智利、柬埔寨、尼日利亚等 14个国家布局了销售和服务渠道营销网络,并计划2019年进军北美市场。传祺G S4、传祺G S7均在北美车展上全球首发,并成为北美车展 110年历史上首个进入主展馆的中国品牌,也是首个参加全美汽车经销商大会的中国汽车品牌。

  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

  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接近80万辆,分别达到79.4万辆和 77.7万辆,同比分别增加53.8%和 53.3%,产销量同比增速分别提高了2.1和0.3个百分点。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2.7%,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7.8万辆和 4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7%和 82.1%;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4万辆和1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3%和39.4%。

  新能源商用车中,纯电动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2万辆和 19.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4%和 16.3%;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产销均完成1.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24.9%和26.6%。

  2018年又是标志性的一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回顾、总结、重温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轨迹,对中国汽车工业从世界制造大国迈向世界汽车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重汽改变汽车工业 “缺重少轻”局面

  中国重汽集团是我中国重要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型汽车的摇篮。其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于1960年4月试制出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l50型8 t,为中国重型汽车发展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第一辆国产重型载货汽车诞生

  1960年4月15日,中国第一辆国产重型汽车,黄河J鹄0N150型8 t 级载货汽车在济南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重型汽车制造的空白,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1963年11月。一机部正式批准产品定型并量产;1964年 5月,该产品获国家计委、经委和科委“工业新产品一等奖”。 1980 年,济南汽车制造厂结合国情、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自主研发成功中国第一辆10 t级载货汽车,第 2代黄河汽车INl62。

  全面引进斯太尔整套重卡技术

  为解决我国载货汽车“缺重少轻”的局面,提升中国载货汽车研发水平,20世纪80年代我国全面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9l系列整套重型汽车技术。斯太尔9l系列车型采用高度模块化结构和多种选装配置,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和乘坐舒适性。1983年12B 17日,中奥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作为母体,其包括有济汽、陕汽、川汽,当时 3家共有斯太尔技术。由于同属于一家集团,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三兄弟企业分工协作,按需分配,山东重汽生产发动机(今天的潍柴)、陕汽生产驱动桥、陕西法士特生产变速箱等。1985年6月12日,第一辆斯太尔汽车在由济汽、川汽和陕汽等于1983年下线。此后的20 多年内,“斯太尔”成为中国重型汽车的“代名词”,解决了中国汽车产业“缺重”的局面。从此,中国重型汽车技术开始与世界领先水平逐步靠近。

  组建国内首家重卡合资企业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研发与制造水平,满足国内高端市场需求,中国重汽集团在经过长达8年的谈判后,与世界卡车巨头瑞典沃尔沃卡车公司组建国内首家重卡合资企业,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10日成立。2004年3月 31日,合资公司开业,同日本地产的第一辆沃尔沃重卡下线。双方合资期限为30年,总投资额16亿元。 (注:1996年5月成立的东风日产柴汽车有限公司,系国内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重型汽车底盘及大型豪华客车底盘合资企业。

  战略重组成就强大的创新能力

  曾经辉煌的中国重汽集团,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曾因掉队而濒临破产。2000年国务院决定对其实施分离重组。

  2000年7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74次总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对原中国重型汽车集团进行战略性重组,将重汽集团分为3部分,分别下放地方管理,原“中国重汽集团”正式一分为三。重汽的核心和主体部门保留“中国重汽”的称号,划归山东省管理,原重汽集团三个整车生产厂之一的“济南重汽”改称“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而另两个整车生产厂重庆重汽与陕西重汽,分别下放重庆和陕西地方管理,组建为“重庆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正式宣告成立(简称“中国重汽”),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卡车公司重型汽车合作,成立合资企业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第二年本土生产的第一辆沃尔沃重型卡车下线。

  2005年12月12日,中国重汽集团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H OWO重型卡车第10000辆驶下生产线,标志着H OWO重卡当年投放市场当年产销突破万辆,这在当时中国尚属首次,也创造了世界重卡历史上的奇迹。

  与德国曼公司全面的战略合作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重型载货车也向着高速化、重型化方向发展。110k m/h的速度已经是新时代对重型载货车的基本要求。而设计时速只有90k m的斯太尔,在市场对速度及效率的要求上有很大差距。

  中国重汽拿来了沃尔沃的驾驶室,重汽的豪沃系列,是在沃尔沃的驾驶室基础进行改进。2009 年,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双方的战略合作。2014年,是重汽曼产品全面进入市场的一年,曼平台产品销量达到1万辆;而2015年,重汽希望曼平台产品能够突破3万辆,并且占据销量份额的1/3。

  中国重汽同步引进德国曼公司的全套先进技术。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国重汽目前已建成曼发动机生产线、车桥生产线、驾驶室生产线和整车装配线,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

  德国曼公司是位居世界500强之列的著名跨国汽车制造商,制造了世界第一台柴油发动机,拥有先进的重卡整车及关键总成技术,拥有21世纪最新研制的D20发动机,在欧洲市场上,其重卡份额仅次于奔驰排名第二。

  HOWO-T7H就是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合作,全部掌握了曼技术生产的车型,发动机原型是曼 D2066,国产型号是MC11。。这款车上融入了众多曼的元素,包括曼车桥、曼车架以及大动力曼发动机的设计理念是增大扭矩优先,而不是增大功率,以最少的齿轮转动获得最大的燃油经济性。

  资料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在全国重卡行业下滑的背景下,中国重汽总体运营质量和效益水平保持明显提升。尤其是曼技术产品,中国重汽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定位、对市场格局的敏锐嗅觉,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屡屡创新,使产品销量节节攀升,取得了产品热销,并呈现出稳健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HOWO-T7H产品同比增长134.86%,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汽在中高端重卡市场的稳固地位;HOWO-T5G产品同比增长381.75%,增势迅猛,后来居上。

  尽管经历了从设计、工艺、制造的全方位吸收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升级,实现了我国重型车制造业质的飞跃,技术、品质不断在变,而始终没变的是中国汽车品牌:“中国重汽”。

  业内专业人士评论,对于中国重汽来说,通过技术转让,在“技术提升型”卡车和欧Ⅲ、欧Ⅳ、欧Ⅴ 发动机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可以彻底帮助这个中国最大的重型卡车制造商解决最困扰其未来卡车的核心技术问题,显然这使得中国重汽在产品、技术、市场乃至企业全景上展开一幅新的拼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变化

  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加入W T O后,中国汽车市场持续迅速扩大,轿车销量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私人轿

  车,2007年中国轿车销量的八成被私人购买。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在全球汽车市场增长几乎停滞状态下,2006年中国新车消费量在全球的比例超过10%。中国汽车市场成为拉动全球汽车市场的最重要因素。

  产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在技术上整体存在着30年左右的巨大差距。经过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在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已经缩短到5~10年,在商用汽车开发领域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近。在中国汽车工业最薄弱的轿车开发领域,中国汽车企业已经由自主开发低档轿车转向开发中高档轿车。

  汽车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始终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最薄弱部分, 进入21世纪后汽车零部件的研发有了较大进展。汽车发动机开发取得了突出成绩。最近一、两年内,一汽、中国重型汽车公司商用车的发动机研制获得成功,自主研制的商用车发动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近。

  在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开发领域,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中国汽车企业开发的混和动力客车、轿车已基本完成了产业化的准备工作。燃料电池汽车研制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已经获得重大突破。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2 0 0 0 年,中国汽车工业没有年生产能力百万辆规模的企业。2007年,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汽车集团的汽车产销均超过百万辆,占全国汽车销量的近一半,继续成为带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1999年,中国汽车工业前3名的汽车企业的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42.6%;2006年, 中国汽车工业前3名的汽车企业的产量为262.96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45.6%。

  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有所扩大。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有4447 家,销售收入3449亿元;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70 0余家,超过10亿元的有 39家。20 05年,销售收入超过了 252.15亿元的万向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 I公司,越来越多的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收购海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以获得技术与市场。

  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速

  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首次实现汽车出口数量大于进口的历史性转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汽车商品出口数据显示,2007年,汽车出口总体延续了2006年高速增长势头,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值为668.78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 259.82亿美元,同比增长24.45%; 出口总值408.96亿美元,同比增长45.31%。2007年的汽车出口量达到61.27万辆,同比增长78.95%;汽车出口金额达到7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0%。

  中国出口海外的汽车产品大多数是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2007 年,我国汽车出口单价一改往年不断下滑的局面,从2006年平均单价 0.9万美元上涨到1.18万美元。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历来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2007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欧洲明显增加。

  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输出资本与技术。例如,奇瑞公司、一汽集团公司、长城汽车公司等在国外建立了汽车生产组装厂。上汽收购了双龙汽车公司;上汽、南汽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公司。海外收购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企业获得技术与品牌的重要途径。

  自主品牌逐步增加

  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商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基本上占主导地位;在轿车领域,自主品牌也逐步增加。 2007年,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量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 26%。

  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已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合资企业在新车型推出和关键技术方面过多依赖跨国公司;中方在合资企业的产品本地化改进、投资、采购、市场开拓等经营发展方面缺乏主导权。

标 签:     

相关新闻: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