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课外班”坑钱又坑娃

2018-06-19 11:23:25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本刊记者 李颖    点击:

\

  “玥玥妈妈,玥玥的舞蹈课时费该缴了。本期课时费改为20节课一收,150元×20节=3000元。”前两天,玥玥妈妈收到了舞蹈老师发来催缴课时费的微信。

  “孩子上次缴费的课时费是125元×12节=1500元,这老师一年涨了好几次价,并且事前从来不通知,让我们家长很被动,但也没辙,上课久了不好换地,没有合适的班。”玥玥妈妈无奈地说。

  近年来,功利教育观大行其道,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不少家长架不住广告“忽悠”,种种洗脑式营销,消费家长们的焦虑,加剧拔苗助长的功利心,违背了教书育人为本的初心。

  不堪重负的教育培训相信很多孩子都有上课外班的经历,也有很多家长在是不是给孩子报课外班的问题上纠结过焦虑过:报了,怕孩子压力太大;不报,又怕孩子跟别的孩子产生差距。但是,纠结归纠结,最后可能还是报了,尤其是听了一些培训班的介绍之后,只怕更要报名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商家盯上了教育培训这块“大蛋糕”,各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广告让家长们眼花缭乱,不少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口语水平、艺术素养等,在教育培训机构推销人员的鼓动下冲动消费。

  然而由于培训机构师资良莠不齐,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虚假宣传、无办学资质、退费难、体罚性侵孩子……现状令人担忧。

  报班花费成千上万,可到头来没让孩子练就“开挂”本领,反被部分培训机构坑钱、坑娃。对此,不少家长反映培训机构退费难、维权难。

  4月26日北京某机构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语言、艺术、幼教等领域的培训机构侵权问题时有发生,“卷包跑路”风险正在累积。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根据家长投诉,就近年出现的培训市场乱象进行盘点,以提高社会各界警惕性,共同抵制非法违规办学,推进培训教育行业的正常发展。

  教育培训机构乱象大起底乱象一:偷天换日,“名师”不够“学生”来凑。过度包装教师背景在培训机构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教师资料被过度包装屡见不鲜。

  5月初,记者对北京市的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在记者走访的多家培训机构里,很多负责人都表示,授课老师是他们定向培养或外聘的优秀教师。

  北京某大学的大四学生小丹曾去过几家教育培训机构应聘。在其中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小丹在经过面试和笔试之后,机构为他安排了一次简单的入职培训。

  在入职培训时,机构里资历较老的教师会专门就“如何打消家长的疑虑”进行讲解:当家长问起老师的资质时,要自我介绍是从学校出来的有经验的老师。如果家长一再坚持追问,最好的做法是想办法吸引家长亲身感受课堂,当他们觉得还不错时,便不会再继续纠结资质的相关问题了。

  所谓“名师包装”成为了培训机构的常用营销策略之一。有人辩解称,只要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诉求,你就是“名师”。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师资造假会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可能涉及虚假广告或是违法广告。如果可以舌灿莲花转移消费者的注意力,顶着假头衔教学,那么培养“名师”更像是培养“名嘴”。

  乱象二:无故中止合同,费用却难退。

  福建泉州的陈先生于2017年7月7日在鲤城区一家名叫“铭大教育舞蹈班”的机构为孩子报名了一期舞蹈班,共128个课时,培训费1.7万元。不料课程仅上了一半多,学校便停止培训,剩余的费用迟迟不予退还。

  在协商无果后,陈先生投诉了该教育机构。经查,陈先生投诉情况属实。在陈先生交付1.7万元时起双方合同关系已经确立,由于该校中途擅自终止合约,违约在先,理应退还消费者相关费用。最终经调解,经营者同意退还5000元剩余费用,并一次性补偿陈先生3000元。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经营者应当按照与消费者的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经营者擅自增加项目或者提高标准,消费者不认同的,由经营者承担由此增加的全部费用并承担违约责任;擅自变更、减少项目或者降低标准的,消费者有权要求按原约定履行,确实无法履行的,经营者应当退还相应费用并承担违约责任。该案中,经营者未完成合同约定的教学课程,单方面擅自终止履行义务,构成违约,理应退还消费者相关费用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乱象三:信口开河,借“保过”

  骗千余考生5000万。

  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信息,打电话推销宣称“考试保过”“有内部资料”“考后能提分”等,骗取全国上千考生共5000余万元。

  据了解,北京海淀警方曾接到多起考生报案,称万喜基业教育培训机构等,以办学为名骗钱。考生表示,对方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获取自己资料,得知要报考消防工程师证或一级建造师证,推销培训并称“免试保过”,交钱后发现上当。

  办案民警介绍,以万喜公司为主的5家公司,通过不法途径获取考生资料,打电话给考生谎称交钱保过,与考生签订“考试保障书”,并进行考试培训。由于报名、考试与结果公示周期较长,导致诈骗周期至少有两年时间。到了出考试结果时,考生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通过,找到培训公司理论,却被以各种理由拖延推诿。

  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妄想走捷径,事后被骗,许多人都会吃“哑巴亏”。正义君想说,国家设立资格考试的目的是检验考生的知识及技术水平,只有正规途径才能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要轻易相信犯罪分子免考、保过的谎言!

  乱象四:醉翁之意不在酒,培训是假猥亵是真。

  “老师”猥亵学生的案件存在隐蔽性强、影响恶劣、易给被害人造成心理创伤等特点,且多发于各类培训班,尤其是一对一的单人教学过程中。

  去年,一位17岁的女生在微博发帖反映其在某培训机构上吉他课时遭老师猥亵,视频中男子多次对女孩摸胸,亲吻脖子。

  据该名受害女网友称:她所报的吉他课程是一对一教学的,在第一次受到老师骚扰之后,她多次提出语言反抗,打算放弃学习,但由于老师前来解释,她再次前往上课,可没想到该老师非但没有停止过分行为,反而是得寸进尺。女生见协商未果,通过偷拍视频收集了证据。

  事后,该女生向培训机构反映,但培训机构并未主动出面解决问题。随后男子被警方刑事拘留。

  此外,教育机构培训还有很多,如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只收钱不进行培训或不按约定进行培训、打着名牌机构的招牌招生等。

  两方面造成的教育市场乱象教育机构的乱象和其它方面一样,都是两方面造成的:市场的不规范和行业的不规范。

  市场的不规范,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出现了很多新的需求,由于相关规范不到位,导致了混乱;另一个是出现了很多新的供给,这些新供给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需求,这也导致了混乱。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双方都比较乱,从宏观围观角度看都是这样。

  行业的不规范。许多行业都有2个特点,一个是急功近利,在基础很差的情况下就急于挣钱,不管是K12(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好歹弄出个产品就匆忙上市,很容易出现乱象;再一个是盲目跟风抄袭,听说什么产品火了,大家一拥而上,不乱才怪。

  对于乱象,通常有2个机制可以制约,一个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另一个是政府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是市场充分透明,这样优胜劣汰,但是教育产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在产品这个层面上很难透明。教育产品的功能是教给消费者不懂的东西,你不懂怎么判断这个产品好还是不好?所以消费者的选择是盲目的,靠消费者的选择无法让优秀产品战胜劣质产品。

  看得见的手。管理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有2个,一个是体制允许,再一个是管理者本身的中立公正。体制方面,美国是比较充分的市场机制,政府很少干预,管理机制的作用比较小;反之中国是计划经济传统目前存在很多不完全市场机制,管理机制的力量很强大,这方面不是问题。中立公正方面,有关部门权力很大,以至于很少有人敢于质疑它的中立公正,而权力在落实到个人时就很容易寻租,没有公信力,老百姓也就只能靠自己,那么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幼儿教育跑路风险逐年增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称,第一季度,社会类培训投诉在各类投诉中增幅明显,同比去年增长80.12%,达到3579件。

  报告指出,有关社会类培训的投诉主要集中在语言、艺术、幼教等领域。投诉内容包括:培训机构资质不健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合同约定有问题,格式条款显失公平;预付式消费方式遭诟病;以培训之名,行销售之实;培训场所存在安全隐患;网络培训乱象丛生等。

  中消协在报告中指出,以“合同约定有问题,格式条款显失公平”为例,培训机构单方面更换培训地点、上课时间、授课老师、合并班级,甚至取消课程,违反合同约定,消费者因此得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此外,部分消费者因为自身原因解除合同,愿意按照合同承担违约责任,希望协商退回余下培训费时,经营者仍不能按合同约定及时退款。

  关于“预付式消费方式遭诟病”,报告称,培训行业普遍采用预付的方式收费,消费者接受培训前购买充值卡、会员或者预付全款,部分培训机构为了促销课程更是推出了各种预付费算法,模式复杂,甚至跟“消费贷”等金融产品挂钩。

  报告指出,我国预付式消费整体监管有限,培训机构经常以破产、转让为借口一走了之,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大多数消费者都是事后“维权无果”、“自认倒霉”。

  消费维权五条途径可选择目前,教育培训机构主要存在只重视临时利益、教学质量差、“一锤子交易”现象严重等乱象。

  一些没有标准化教材、没有课件及教学方法、没有正规教师、没有必备设备的非法培训机构大量出现,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极大影响培训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其中,师资匮乏是制约行业发展最主要的“瓶颈”。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广大家长,社会类培训领域“卷包跑路”风险正在累积,消费者群体权益受损可能性增大。同时,家长应明确,参加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而且要理性选择培训机构,勿轻信广告宣传,注意核查培训主体资格和办学资质。在选择培训机构和课程时,一定要同培训机构签订合法合规的协议,并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课时费用、资料费用、教师资质、教学场地、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内容在协议上明确写清楚,特别是对解除合同这一项要有相关约定和注明,并注意收集和保存培训机构派发的招生简章、宣传单等,妥善保管好发票、学生证等相关依据,以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者参加各类培训时要理性、谨慎消费。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首先应与培训机构协商,如不能解决,应当收集好发票、合同等有关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类似消费争议的途径有5条,可由消费者自主选择:一是与培训机构经营者协商解决;二是请求当地消费者协会调解;三是向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四是根据与培训机构经营者达成的协议提请有关机构仲裁;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史上空前”治理举措来了来自教育部官网的消息,为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约谈了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深入了解培训机构落实4部委专项治理通知精神,开展自查和整改工作情况,就群众举报线索交换意见,对规范和整改工作进一步提出相关要求。

  据了解,自2月份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部署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目前已有27个省份出台了详细的专项治理方案,全国范围的专项治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各培训机构要按照4部委的部署要求和各地的具体安排,对照问题,依法依规进行整改,依法依规开展培训。

  此前,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报告——“大力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这件事迟早要做,迟做不如早做,小修不如大修。”声犹在耳,今年2月,备受关注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方案》出台,对校外培训机构亮出整治“利剑”。这轮前所未有的整治风暴备受各方期待。

  学校是重要一环对于学校来说,校外培训机构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杀手”,本该课堂讲授的知识学生早已掌握,超前学习带来的恶果让学校无所适从。学校教育周边的软环境时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规划和质量。

  在各地整治行动中,学校还是重要的一环。“现在孩子学校也收到了下发的问卷,老师都告诉孩子怎么写,这不是教我们孩子从小说谎话?”潘女士说。事实上,老师小范围的办班是普遍存在的,自己在家里补课,有偿还是无偿?怎么鉴定?

  社会对培训机构的爱恨交加,背后更深层次地折射了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说:

  “培训机构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弥补了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比如小班化代替大班教学,用分层教学让孩子有针对性地学习,成为“毒瘤”在于其定位错误,如今很多学校急功近利、想要“掐尖”,而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把这条路堵死以后,形成体制外循环模式。

  “在招生时,特别是中学过分强调优质生源,没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大力气,这方面的偏差带来了教育机构扭曲发展,学校教育如果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更充分发展,就不需要教育机构做这样扭曲、超前的培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这其实也是教育减负一直减不下去的根源所在。“整体基础教育严重不均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有旺盛的择校需求,家长总想进一所更好的学校”。

  “我国的中考和高考制度,实际上一直采取的是单一的分数评价,或者更明确地说是名次评价。”熊丙奇说,在这样情况下,教育变成了竞技教育,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一定的竞技优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相应的教育投入,“政府部门不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家长对培训的需求就会永远存在。”

  面对社会的质疑,培训机构负责人一致表示,将认真落实教育部等4部门部署开展的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对照通知中指出的“存在安全隐患、证照不全、超纲超前培训”等6大类问题,建立问题清单,逐一整改落实。

  七个督察组全面出动据悉,为深入了解各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情况,5月9日至15日,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派出七个督查组,赴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开展专项督查,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同时,教育部从直属机关抽调32名处级干部,为每省分派一名联络员,指导督促日常工作,专项督查期间,联络员与相关省份见面对接。这次专项督查的重点任务为:一是听取省级教育行政、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汇报,了解各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的政策亮点、典型经验和做法、取得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二是结合各省汇报的典型经验做法,赴培训机构、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深入了解各地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情况。三是明察暗访相结合,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暗访或媒体自由采访,通过不打招呼随机抽查校外培训机构、暗访学生、家长等方式,客观真实地了解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情况。

  部分中央媒体、教育媒体参与专项督查工作。

  从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本次专项治理力度“史上空前”绝非虚言。目前不少知名培训机构正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调整课程大纲范围,比如数学学科强调动手能力、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等,探索转型升级的新思路。

  “我们没有权力要求任何一个家长放弃让孩子成功,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有教育专家认为,近些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学校教育反而出现一些“隐性”的退步。譬如放学后是否能够给孩子义务辅导等问题,很值得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学生减负并不是让他们在学校更轻松,相反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整个教育生态的‘源头治理’,还是让学校发挥自己的作用。

标 签:     

相关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