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企业“走出去”需要先换思维再拚产品

2018-10-10 11:14:12    文/老万        点击:

  越南是全球第4大摩托车市场,中国摩托车企业曾一度推迟占先机战胜日本同行,占居该市场80%的份额;然而近日有媒体报道,我们的企业却先赢后输,已经丢掉了这块“蛋糕”,目前只占该市场的5%。“同根相煎”打价格战以及随后的低质量,是痛失市场的主因。

  用“价格战”打败韩国和日本同行越南是目前世界上摩托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拥有4500万辆摩托车,对于这个有9200多万人口的国家来说,也就是说包括妇孺在内,每2个人就有一辆摩托车。

  越南基础设施不够善,道路比较窄,曲曲弯弯的小街很多,乡村道路更是坎坷不平;另外越南人普遍收入还比较低,普通人平均月薪550万多越盾,差不多也就是1600人民币出头,因此,摩托车十分流行,孩子16岁后就几乎人手一辆摩托车。

  最早占领越南摩托车市场的就是日本企业。有数据显示,1998年时,越南摩托车市场日本企业占据了98%。

  但是,随着中国摩托车生产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自然有便利条件。

  1999年开始,中国摩托车企业开始大举“杀入”越南市场,采取的策略就是“价格战”。

  当时,中国摩托车比韩国摩托车低700美元,比日本摩托车低1200—1500美元。再比如,当时100毫升的弯梁车,日本车售价2100美元,重庆力帆的批发价只要700美元,代理商零售也就1200、1300美元。如此巨大的价格优势,让中国企业迅速成为越南摩托车市场的“霸主”。当年在越南大街小巷,城市乡村,随处都能看到中国轻骑、力帆、嘉陵、宗申、隆鑫等品牌的摩托车。

  短短3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份额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猛涨到80%。2002年,仅重庆摩托车整车出口越南就达3.2亿美元。

  中国摩托车企业战胜了日本同行。

  恶性竞争砸掉“中国制造”的牌子然而遗憾的是,好景不长。

  现在在越南城市,甚至乡村,很少看见中国品牌的摩托车,目之所及基本都是日本品牌。

  因为中国企业“价格战”太猛,不仅打击了日本企业,也打掉了越南政府含辛茹苦呵护的“民族企业”。所以,越南政府迅速出如政策:摩托车整车关税翻番,对进口进行配额限制。

  但这却难不倒中国企业。

  国内企业开始在越南建立生产线,从国内进口零件,然而在越南组装。

  但中国企业之间疯狂的价格战,却没有停下来。仅重庆就曾有20家企业在越南建设摩托车厂。

  随着“价格战”越打越猛,零售价一路下跌,最低时价格仅为170多美元,比中国卖得还便宜。最惨时,每辆车只有30元人民币利润,而最初利润能达到300美元。

  当时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向媒体说,由于恶性价格战,中国摩托车的价格已经可以用秤称其重量算出来,大体是1公斤4美元,其中还包括运输和保险费用。新华每日电讯曾感慨:自相残杀,中国摩托越南卖废铁价。

  更致命的是,价格战背后的短视行为:为了赚快钱,所以,中国摩托车卖得便宜,却不注重售后服务,一些企业甚至在越南都没什么售后网点布局。还有就是偷工减料,选择质量差的零部件。

  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尽管中国摩托车价格只有日本摩托车的1/3—1/4,但越南人发现,中国产的摩托车寿命也只有日本的1/3—1/4;日本摩托车常常能用10来年,可中国摩托车三两年就报废了,油耗还更高,用几个月就要去修,还发生了好几起摩托车架断裂的事故。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却在发力,他们甚至也也推出了一些廉价车型,价格只相当于原来售价的1/2。很快越南人发现,买日本货更划算。久而久之,越南人更加青睐日系品牌,尽管日本摩托车仍然大量采购、采购中国产零配件,但日本摩托却在越南人心中是高品质、体面的象征,而如果骑中国品牌摩托车甚至会被认为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经销商,也不再推荐、销售中国品牌摩托车。就这样,中国摩托车的招牌,被中国企业自己砸掉了。

  传统竞争思维早已过时了越南消费者抛弃了中国品牌摩托车,根本原因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2年前,在越南仅剩下力帆和宗申两家企业涉及摩托车贸易和制造。目前,中国摩托车品牌在越南的份额早已不足5%,而日本品牌却回升到80%以上,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较量十几年,得而复失,不是敌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短视。

  无可否认,“中国制造”多年来一直是全球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不容回避的是,只求数量,忽视质量,也一直是我们的“痛点”。在中国产品走向全球的今天,甚至连生产力落后的一些国家,仍有不少人以为“中国制造”普遍低价劣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见微知著,案例让人痛心。

  推而广之,戒掉急功近利,恐怕才可能成就“中国制造”品质,也才能赢得“中国制造”未来。

  “走出去”需要综合战略考量改革开放四十年,实际上也是中国企业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四十年,其中许多企业获得了空前成功,并总结了大量的经验。

  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下,相信更多国内企业也将“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将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考验;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必须更全面地思考和制定自己的市场战略。

  首先,“走出去”要有真正的国际化经营理念。经过四十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仅靠独特技术和过硬产品,并不能一定成功,需要首先对国际市场特别是所到国家的人文进行准确把握。比如,星巴克在中国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时尚的休闲文化;赛百味卖的不是三明治,而是有机健康的饮食文化;而中国企业往往只在产品本身或价格上做文章,其竞争力度和深度显然不足。因此,一定要学习国际品牌企业的经营理念。

  其次,要有清晰的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并建立健全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制度。

  许多“走出去”或有此战略的中国企业,目前还停留在家族化的经营模式上,没有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有的把经营权交给了职业经理人,但人财物的权力还控制在自己或亲属手里,导致职业经理人难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发挥作用;有的是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眼界、格局有限,没有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视野和胸怀,因此,难免就会出现像“越南摩托车市场”上那样的人为恶性竞争和短期市场效应。

  第三,企业“走出去”要深刻了解所在国的法律、财税和市场环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些中国企业在没有充分了解所在国的法律、财税、市场环境之前,就盲目“走出去”,结果导致一系列法律纠纷,牵涉了很多精力,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

  一般来讲,越是发达的国家,法律、财税政策越严苛,市场环境越好,鼓励企业规范、公平、自由竞争;发展中国家的法律、财税政策相对宽松,但市场不太规范,企业经营风险大于发达国家。总之,国外政策法律和社会环境,与我国特色的综合市场环境,通常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将国内形成的思维。照搬到这际上去,否则就很容易吃亏损惹麻烦,那就失去了企业“走出去”

  求发展的意义。

标 签:     

相关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