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拿出几个品种的米,让小朋友吃,然后让他们选出哪种米最好吃,小朋友是最诚实的,不会撒谎。”贵州省从江县丰联公司技术顾问张焕云这样说。
今年65岁的张焕云是贵州省的农业专家,长期研究栽培技术,自2013年开始研究贵州从江侗族地区的土地、耕作习惯、原有的水稻品种。他认为好的大米不仅营养成份高,还有一个主要的指标就是“好吃”。
据他介绍,从江县广大农村一直延续古老的“稻—鱼—鸭”农耕方式,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发展历史,被评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这种生产系统,是农民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自然条件下,长期摸索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运用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用优良的水稻品种,才能培育出世界级的好米。
他说,侗族是唯一没有放弃这种耕作方式及技术的民族。
千年民俗保留下来好土壤从江县位于“地无三尺平”
的贵州省东南部,人口以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最高海拔1670米,最低海拔145米,全县耕地面积20万亩,其中稻田约18万亩,保灌养鱼面积达11万多亩。这里以梯田为主,最窄的稻田宽度只三四十厘米,被称为“腰带田”。
张焕云说:“种出好大米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壤条件好,经过考查,我发现从江地区的土壤是黑色的,有机值可以达到4.18%-11.3%。这是上千年来的积累,农户的牛圈都是建在稻田旁边的,农户割草不只是为了给牛吃,还有一部分垫在牛圈里,再用牛的粪便施肥。”
从江农户延用千年的耕作方式,并总结了很多经验。张焕云说:
“从江地区盛产油菜籽,当地人习惯把油菜籽炸油以后剩的菜籽饼用在稻田里,作为有机肥料,每亩地施肥200斤左右菜籽饼,土壤就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土壤里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就会被分解掉。”
我国水稻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好的土壤要配上好的品种,才能生产出好米。”张焕云说。从江县丰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邀请云南省农科院和湖南省农科院育种方面的专家,经过十几年研究和探索,生产出“丰联有机香米”多个品种。
张焕云说:“香软米是我国水稻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我们发现和运用了混族基因技术,使得现在的米质量好、口感好、有嚼头,品质超过泰国米。混族基因是决定口感的主要因素,就像我们发现的杂交稻一样,将成为我国的重大科技成果,目前市场还很少有,大家还没有认识到。中国在优质米的育种上已经走在世界的前端。”
海拔落差大成天然优势在国际标准上,水稻要形成优质好米,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抽穗时的温度要控制在25摄氏度以下。从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200mm,年均气温18.5摄氏度。
张焕云认为,水稻抽穗时,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最好。由于从江地区梯田为主的特点,可以通过1500米的海拔落差,调整改变种植时间。目前中国南方水稻抽穗时的温度在30度左右,种出来的米口感就差一些。北方的米好吃跟气温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由于气温的原因,北方种粳稻,南方种籼稻。
从江地貌和气温特点,是当地水稻产量低、品质好的重要自然条件。
留存千年的“稻—鱼—鸭”种植系统从江当地千年古朴的“稻—鱼—鸭”种植系统,有效地节省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天然的立体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人地矛盾。同时,该系统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体、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
所谓“稻—鱼—鸭”生产模式:稻田生态系统中有鱼、鸭生活所需摄食的是稻田中的杂草、浮游生物、细菌。而鱼、鸭摄食的活动,能活水、通气、增氧、松土,有利于水稻通气透光、根系发育,促进有效分蘖。鱼、鸭粪便和排泄物又作水稻肥料,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水稻光合作用的碳源。这样,使各种物质就地良性循环,形成三者都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又各得其所的循环经济,是土壤、水体、时空之间都发挥作用的立体生态结构。
稻米成熟后不能直接在田间脱粒,要通过晾晒干燥后才能脱粒及加工。张焕云说:“晾晒过程全部是人工操作,一捆一捆搭在高处,自然脱水,这样做脱水时间长,可以更好地保持米原有的品相和口感。”
农业亟须解决三大问题“中国的食品问题,还是要从田里下功夫,我们现在吃米,同样的品种,是化肥农药生产出来的还是有机土壤生产出来的,我们都吃得出来。”张焕云说。
中国现在很多人不用农药化肥就不会种粮食了,东北的土壤以前有机值可以达到5%左右,现在已经降到3%,从原来的海棉土变成现在的硬土,就是因为化肥使用时间太长。土壤的保护是需要国家大力推广的,要不然解决不了中国土地大面积污染的问题,土壤几十年的破坏,也需要几十年的恢复。
张焕云现在最盼望国家能对农业加大投入,因为补贴远远不够,仍存在“口号农业”的现象,落实不到位。他认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国家实力是不匹配的。农业市场需要一个大的改革,在品种和栽培技术上进行调整。
对此,张焕云认为亟须解决三大问题:
1.改良土壤:特别是要解决土地在化肥农药长期使用后的修复。2.政策扶持:对好的品种和裁培技术,特别是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栽培技术。邓小平说过:“中国的技术最主要靠尖端技术,靠生物技术。”
3.培训农民。现在农村搞生产的都是六七十岁老年人,他们干得非常好,但是没有力气了。中国农业人才有点青黄不接,教育体制不改革的话,培训不出好素养的职业农民。很多年轻人学习完就打工去了,而不是从事农业种植,觉得种地不挣钱,没有好的社会地位。中国需要培养一线的生产人才,要把最新的科技很快地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不要等到七八年以后才编入课本,职业教育要面对市场、面对生产来进行。中国农民正处于断层的状态,没有好的职业农民,国家的农业状况是堪忧的。农业技术教育制度需要一次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