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假冒伪劣行业”出现一种新动向,就是假货质量越来越高,越仿越真,有的甚至连业内行家和正品商家都分辨不出来。
有媒体调查发现,伪造水平最高的假货来源地,几乎都有较发达的代工产业背景。比如有“中国鞋都”之称的福建莆田,上世纪80年代,许多鞋企靠给耐克等世界大牌代工起家。但他们不满足于微薄的代工收益,就开始偷样仿制名牌鞋。这些代工厂有为大牌加工产品的设备工艺,又有较好的质量控制流程,所生产出来的仿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自主创新必须支付高额的研发投入成本,而山寨剽窃成本低,加上国内许多消费者有爱慕虚荣又贪图便宜的心理,使得假冒产品很有市场,在利润诱惑下,不少人以身试法。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莆田仿冒鞋开始泛滥,逐渐发展成国内最大的假鞋大本营。
从法律角度说,假货质量再好也是假货,不可以以质量优劣来衡量产品假冒问题,更不能用质量来掩盖假冒问题。
拥有一流的工艺水平,却造不出知名的自主品牌——这既是假货的起因,亦是假货的恶果:因没别以质量好坏掩盖假冒问题有响亮的品牌而造假,越是依赖造假越打不响品牌。在一些地方,已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像莆田假鞋一样,国内许多地方和行业都存在这种现象。对待这样的区域性、行业性造假,坚决打击是必须的。
然而,就像销毁假货同时也就将其物理属性的社会价值清零一样,打击造假企业,也会将有价值的技艺一并毁灭,多少就带有了“悲剧”意味。这个时候就要转变思路,变“堵”为“疏”——在让这些造假企业付出应有代价的同时,引导他们走品牌发展的正途。通过创造环境,创造机制,促进高仿产业转型。只有让卖正品比卖假货更赚钱,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假货。
那么,如何对待或处理收缴的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它们的生产线?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当然,主要应该是销毁,而且不管以什么形式销毁假货,其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展现示范作用,警示人们假货侵犯他人权益,害人害己害社会,都要远离它、抵制它。
然而,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不久前,阿里巴巴、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联合举办了“知识产权保护进高校——阿里巴巴神秘抽检假货创意销毁大赛”。
抛开一些网友认为“这种活动作秀的成分太重”不论,单就能够想到收集“假货销毁创意”,并大张旗鼓去做这一点,就该为他们点个赞。毕竟,在一直受到假货困扰的中国市场,任何对打假有利的努力都值得尝试。另一方面,“假货销毁创意”这样的活动为更好地开展打假行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发:打假不能光用老思路,也该有创意,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当然,销毁假货的意义再充分,也只是面对已经产生的后果来处理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解决问题。其目的虽然是指向打假,但它只是一种为打假服务的形式。要从根本上消灭假货,而不是仅仅出了假货再去销毁假货,就必须寻根塑源,深挖假货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严厉打击、坚决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