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质检中心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综合检测能力居全国前列。重庆市大力建设国家质检基地,划拨土地1011亩,计划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室外试验场15万平方米,成为集检验检测、标准创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产业服务基地。
为质量发展加注改革动力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序幕。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这些部署要求,都与质量发展、质检密切工作相关。
质检改革始终顺应大势、逐浪行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力度。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质检总局党组进一步向全系统发出了“探索质检改革路,实现质量强国梦”的新号令。
同年5月23日,支树平主持召开质检总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号召全系统主动作为、舍得放权、形成合力,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推进改革。
这一天,以中央部署的涉及质检18项重大改革任务为重点,着眼于质检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统筹提出了质检改革重要举措和工作要点,兼顾当前和长远,规划了质检各项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几年来,质检总局服务大局、务实改革,即使“伤筋动骨”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2013年先后将食品生产加工监管的重要职能划出,有序推进省以下质监部门行政体制改革、检验检疫监管机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标准化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关便利化和提高通关时效等一系列工作,以改革强自身,以改革促发展,在改革中焕发生机。
围绕地方质监行政体制改革,总局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联合4部委印发指导意见,确保了全国质监系统干部职工在改革中思想不乱、队伍不散、监管不软、工作不断。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在基层机构调整中更多体现质量元素,努力保持质监工作的整体性连贯性和质量设施基础的完整性。
围绕推进检验监管模式改革,全部取消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商品检验,中国电子检验检疫(e-CIQ)主干系统全面上线运行,检验检疫无纸化全面铺开,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平均放行时长7.5天,同比缩短32.53%。在国务院公布的2批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创新经验中,质检领域就有16项,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围绕激发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活力,与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出台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整合,将部分认证机构行政审批改为备案管理,2016年底认证机构数量较2015年增长40%。
围绕标准提档升级,推动建立由国务委员担任召集人的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全面推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企业标准备案管理。短时间内,就有8万多家企业公开了31万多项标准,覆盖了51多万种产品,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极大释放。
围绕简政放权,大力削减行政许可项目,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部“清零”。配合国家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优化公证检验流程,压缩公检环节时间。探索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完成质检系统“一单、两库、一细则”建设。
这其中,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是“放管服”改革的重头戏和硬骨头,也是破除质量发展瓶颈的关键点。2015年8月,质检总局制定《关于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取消审批项目、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最大限度优化审批程序。
2017年6月,《国务院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正式印发。质检总局大刀阔斧,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全面清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前置条件、全面简化发证审批程序,审批时间压缩30个工作日,检验项目缩减30%。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至此,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33年一路行来,许可管理目录从最初的487类缩减到目前的38类,缩减幅度达92%。同时,质检总局坚持“证”减“责”不减,对取消许可的产品,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紧跟上;对于转认证的产品,切实做好许可与认证制度的转换衔接。
给市场让位,为企业松绑,让群众舒心,一系列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2017年8月22日,在江苏省宿迁市召开的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现场交流会上,王勇国务委员给予“率先行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高度评价。
不触碰难点,就不是改革;不击中痛点,就难见成效。破解质量发展瓶颈,提升质量供给水平,质检总局还将目光瞄准了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涉及绿色的相关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由多个部门分头设立,加大了制度性交易成本。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2016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制定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方案”列为2016年重点改革任务。
质检总局迅速响应中央部署要求,与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一起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12个部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沟通协调并修改完善,编制完成了整合方案。2016年7月21日,质检总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方案。
同年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的体系整合目标。“优先选取与消费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关的消费产品,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中增加质量获得感。”对这一重大改革部署,媒体这样解读。
束缚怎么冲破,藩篱如何突破,问题又怎样攻克?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速度与效率,时刻牵动着外贸发展和进出口企业的神经。然而,检验检疫信息化多年建设过程中,不断凸显出系统多、部署分散、运行速度滞后等一些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