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地说,“三个转变”既是对质量工作莫大的鼓励鞭策,也是质检系统的重大机遇和努力方向,更是新时期质量工作明确具体的行动纲领。
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决策部署后,质检总局迅速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重点安排,要求全系统率先组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同时积极推动制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全文刊发的第二天,质检总局党组即向全系统发出动员:抓紧行动起来,为质量提升而战!
喊响质量强国,领导干部是关键。每年全国“质量月”期间,中央组织部和质检总局都举办市长质量培训班,累计已举办6期、培训市长100多名。2016年夏,由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和质检总局共同举办的首个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在京开班。总局领导借助到基层开会调研之机,主动向地方领导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宣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社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但凡各省(区、市)召开质量大会,总局领导都会挤出时间出席会议,体现看重和支持。
2015年4月3日,应中央党校邀请,支树平为2015年春季班全体学员作题为《建设质量强国迈向质量时代》的专题报告,质量在学员当中引起热议。一年半后,他再次应邀为中央党校“形势与任务”报告会作题为《提升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的专题报告。他还先后两次登上国家行政学院讲堂为学员们授课,赴陕西、宁夏等地为各级领导干部作报告。自2013年以来,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李元平和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时任副局长梅克保、孙大伟、吴清海、张沁荣等先后在各种场合,或围绕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或着眼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或立足质量综合治理,大力宣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精神和部署,深入讲解和宣传质量工作。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质量氛围,质检总局领导主动通过《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2017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支树平、孙大伟、田世宏3位总局领导就质量提升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这是全国人大新闻中心首次以“质量”为主题组织专场记者会。记者会传递了中国质量好声音,展示了中国质检好形象,在系统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也是质检总局近年来宣传中央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借助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及认证认可工作、技术性贸易措施2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通力合作抓质量的工作机制。质检总局与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中央部委和单位签署多个合作协议,与原总装备部签署《军民融合计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相关部门从产业发展、科研技改、财税金融、优质优价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大命题之后,质检总局党组多次要求认真研究、主动破题。2016年5月,支树平专门组织总局办公厅、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有关人员,就“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016年9月,形成了研究报告《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必须启动“提质量”》并提交中央有关部门,报告中关于把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的建议引起关注。“党有号召,我们就要有行动。现在中央出了题目,我们就要主动破题、做好文章,交出满意答卷。”“机遇难得,抓不住就是我们的失误;责任重大,干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支树平在多次会议中反复强调。
广泛的宣传,赢来了广泛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地方把质量纳入发展规划,“质量兴(强)省”实现全覆盖,2800多个市县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覆盖面超过90%。
28个省份的145个市(区、县)申请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17个城市获批创建,23个城市获得正式命名。2017年,全国“质量月”联合主办单位从2013年的26个增至47个,涵盖党、政、军、群、企业和社会组织各个方面,参与人次过亿,群众性质量活动如火如荼,不断汇聚起建设质量强国的强大力量。
下最大气力抓质量提升“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这是质检总局党组在认真总结质检发展历史、充分把握质量工作规律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出的质检工作方针。“十二字方针”,抓质量是基础,保安全是底线,促发展是根本,强质检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互通互补。“十二字方针”,旗帜鲜明地把“抓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质量工作的部署要求。
一个口号喊到底,一个方针干到底!
2013年,着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2014年,以改革创新精神抓质量;2015年,狠抓质量提升;2016年,坚持质量为本;2017年,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回首几年来走过的路,全国质检系统一以贯之抓质量,千方百计抓质量,主线分外清晰,步伐格外有力。从宏观着眼,在抓好质量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的同时,狠抓质量统计分析、质量诚信联合惩戒、质量考核激励、质量品牌建设,不断汇聚抓质量的磅礴之力。
质量分析,被业界誉为政府的“掌中宝”、企业的“指南针”。
2013年以来,质检总局向国务院报送质量分析报告19份,李克强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圈阅批示。近年来,各地质检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质量分析,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提交分析报告、提供决策参考,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仅以今年为例,2017年1月,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省长刘奇分别对江西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4月,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吴政隆对南京产品质量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5月,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对广州市质量状况的报告作出批示;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张晓强对诸暨市进出口商品行业调查及质量分析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6月,山西省副省长王赋对山西省宏观质量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