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曾经,P2P是金融行业的“宠儿”,如今却像是个“弃儿”

2019-07-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姜子尘    点击:

  其实在写这个题目的时候,突然在我的老海里想起了风水这么个词儿,在中国人心里,似乎都会想到风水轮流转,说不准啥时候就走了,所以便就有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来。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写过关于网贷的文章——面对众多网贷平台,等待他们的后路便就是转型。

  仔细想来似乎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儿,不光是人,行业也是这样,一个行业不可能一会都会好下去,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联的行业,更是如此,如此快速的互联网,似乎让金融这个行业加上了一对翅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多人都说,大潮退去,便就知道谁是在裸泳。

  如今“永夜将至,凛冬来临”,作为一个一直都在关注的闲散人来说,多多少少还是能够体会到行业目前面临的窘境,心情比较复杂:风光的时候,P2P行业可以说是万众瞩目、万人参与;暗淡的时候,这个行业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而经历这种高光与低谷,仅仅只是一年的时光。

  早在17年之前,在金融行业当中,呈现井喷趋势的P2P,引来了各个行业的布局,似乎每个人都想在这一行业当中分到一杯羹,以至于对于外人来说:是不是人的都来干了。不管什么行业,不管干什么的,都将手头上的资金往p2p聚集,开始做P2P。

  据笔者了解到,在2014年,一家P2P的实际控制人跑路,给出借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个实际控制人是干建筑起家的,发现P2P这个东西来钱快、圈钱快,千方百计的在金融机构借不到钱,不如干这个P2P来圈钱,圈一把跑路。

  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欠缺监管,在草莽时代的P2P也并不是简单的发展。在一定时期,P2P是行业公司的宠儿。

  网贷——金融平台的一个进钱敞口

  从传统金融业务上来讲,都可以这样来表述,但凡是跟金融相关的机构都会贷借相等的定律,或者说是贷出与借入是个循环,有进有出,中间商便就是金融产品的平台。或许,会计从业者其实对此有很深入的体会: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所以,当一个主要做金融业务的企业或者集团,需要一个稳定的“进水口”。之前,满大街都是各式各样强大的金融公司或者是强大的集团,有些P2P也是拿着这些公司或者机构的背景做宣传,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只有一个,只有让这些“金主”做后盾才能让出借人觉得放心,让出借人觉得自己的集团强大,自己的品牌过硬,更多的是有强大的“储备金”,给人一种专业的印象还有就是安全。我们平台背后的公司主要是做金融的,布局了很多金融产业,成了常用的宣传口号。

  尤其是在野蛮生长时期的线下理财,更是打出了“金融集团”的招牌。说到底还是为了通过金融这两个字来宣传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让人觉得自己专业。实际上,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谓的这种“金控公司”、“金融集团”,就跟“野鸡大学”是一样的,没有任何金融许可,也没有经过监管部门的批准。

  从品牌上先给自己树立一杆大旗。但是对于很多“金主”而言,正好也需要P2P来作为进钱的敞口。

  很多的民营金控或者互联网公司起家的金控集团,确实在业务上布局了金融业务。比如,旗下有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等。这种类型的金控公司常见于地方性国资背景成了的金控公司,或者是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实业起家,然后布局的类金融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简称金控)所从事的业务都是类金融业务。科普一下:小贷牌照虽然是央行最终核发,但是只具有一半的金融功能,严格意义上不算金融机构(但凡金融机构,基本上都能吸资金)。而融资租赁、保理业务也是类金融业务,之前的租赁公司的管辖并不在银保监的范围之内(现在已经纳入监管,后续会修订出台相应政策)。所以,这些金控所属的公司,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

  今年2019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从《意见稿》中我们能够看到,金控公司作为母公司,只能进行股权投资管理,并且实际控制两家不同的金融机构。

  那么那些是金融机构呢,我们从《意见稿》的第二条很清楚的看到,金融机构的定义为:

  (一)商业银行(不含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

  (二)信托公司。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四)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

  (五)人身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六)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金融机构。

  所以,金控征求意见稿已经给金控公司下了定义,这样的从法律法规中定义的概念也让这些“野鸡金控”现出了原型。

  从事小贷、保理、租赁的金控公司,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他们的这些业务都是“放款端”业务,只能放钱,不能“吸钱”。开篇我们提到了,得有进有出,不能光出不进,怎么办?那只能开个进钱的口子,所以p2p便就出来了。

  一针见血的说,这就是自融。

  当初P2P很受欢迎,很多的金控都去布局P2P,就是为了能够甩出自己的资产,吸引出借人的资金进来,从而进行内循环。然而好景不长,自2016年8月24日发布了关于P2P的监管政策以来,借助“收益权自融”这条路明显行不通了,于是P2P逐渐成了“弃儿”。

  我小时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一首歌,其中的歌词至今印象深刻: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却没有我的家。现在的P2P现状似乎就有些像歌词唱的那样:“集团那么大,却没有我的家。”

  从2018年开始,由于国家对行业的管制不断加强,P2P的风险集中暴露之后,很多金控集团——尤其是国资为背景的P2P——背后的金融机构开始集中“甩锅”。生怕这个风险大的牌子给自己惹上麻烦、生怕P2P的风险转嫁到自己身上,也生怕出现问题的P2P的不理性的投资者找自己的集团闹事。

  自己树立起来的那面光鲜亮丽的墙,却在“永夜”的时候第一个丢弃。

  人都说,在这片江湖上,仁义是首当其冲的,然而,不知何时,利益却成了第一要素,说的通俗一点,当初树立p2p这面墙的时候,给你无限风光,充分布局,得到了很多互联网上的诸多资源与好处,甚至能拿着自己集团做宣传。想如今,大潮退去,卸磨杀驴,只给行业、出借人留下一地鸡毛。

  面对行业疲惫,国家出台的网贷备案政策却一直没有得到一个实锤。但是,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所出台的政策来看,网贷平台、P2P就算是能够备案,也是门槛较高、成本较大的。说白了,以后的P2P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的。行业里面有不少观点认为,大型的金控公司,或者具备实力的互联网企业进场布局,以他们的实力,收购或者联合收购几家P2P绰绰有余。这样以来,P2P还是能够算在金控公司的主体之下,且还是能够有一定的名分。

  然而,金控征求意见稿,让着仅存的希望破灭了。未来想做金控,金控母公司必须控制的是金融机构,P2P未来不会给金融牌照。虽然近期京东收购P2P平台易汇利网贷,再次给整个行业燃起了希望。但是,受到金控政策的严管、网贷备案不明确的情况下,收购这家平台意义还大吗?已经更名为“京东数科”的“京东金融”,还能够在金融上有所建树吗?

  政策、行业、市场让曾经红极一时的P2P跌落到了冰点,也让曾经金光灿灿的“金控公司”黯然无光。被“抛弃”的P2P,被严管的金控公司,谁又是宠儿,谁又是弃儿?或许,就目前来说只能丢给时间、市场。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