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轻松筹杨胤:怎样从全民众筹做到全民健康互助第一平台

2017-12-28 14:28:00    36氪         点击:

  从一开始只是单纯想要切入众筹市场,到如今将众筹业务更多聚焦到大病救助,并延伸到互助、保险和公益板块,轻松筹创始人杨胤表示,在这种业务扩张和调整的过程中,轻松筹日渐明晰了自身发展目标——从事先预防到事后救助,搭建众筹、互助、保险和公益四层保障体系,做一个全民大健康保障平台。

轻松筹杨胤:怎样从全民众筹做到全民健康互助第一平台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模仿美国众筹平台Kickstarter的形式,国内众筹网站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当年9月,轻松筹成立,杨胤作为天使投资人在随后不久加入。

  “在项目选择上,我们最开始并没有倾向性。”杨胤回忆说,起初轻松筹平台上项目各种各样,有像智能硬件、农产品、拍电影等不同类型的众筹项目,等到2015年年中,做了一个“拯救程序员”的大病救助项目后,此类救助项目日渐多了起来,带给平台的用户增长也是爆发式的。

  众筹行业在最初的一阵火热之后,很快便冷却下来,一些以智能硬件为主的众筹网站相继倒闭。轻松筹则在做大病救助众筹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可借助朋友圈的广泛传播,取得不错的众筹效果,便逐渐将更多精力倾斜至此。

  但轻松筹作为平台方,自身去审核真实性的责任和压力也是与日俱增。从人工审核到招募志愿者,杨胤说轻松筹能做的就是尽量去通过技术降低成本优化效率。2017年,轻松筹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 “智爱” 审核系统,以人机协作的方式加快审核速度,使得项目审核的成本由此前的平均200元,降低到现在的60元。

  但大病救助归根还是事后补助,一些社交圈不广的求助人,很多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众筹效果。2016年4月,轻松筹上线了轻松互助业务,意在提供一种在大病发生时可快速响应,使治疗保障金第一时间送达,让患者和家人在治疗费用方面无后顾之忧的解决办法。2016年底,轻松筹又成立社会责任部,目的为解决大病贫困家庭急迫的人道需求,做好与政府、公益组织疾病应急救助的衔接。

  “轻松互助”是一种由公益基金会监管的健康互助机制,用户健康时预存10元加入互助,成为互助会员。如有会员生了规定中的30种大病,则其他会员在互助金中均摊医疗费,帮助生病的用户渡过难关,即一人患病,众人均摊救助金。

  截至2017年底,已有超过2000万会员加入轻松互助健康体系,轻松互助计划不仅涵盖了少儿大病互助、中青年大病互助、老年大病互助等各个年龄段人群,累计帮助超过286位大病会员,发放互助金超过6962万。还有专门针对企业进行定制化企业互助服务。为了满足会员多样化的需求,轻松互助还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在线问诊、健康商城等健康产品服务。

  “捐赠的人承诺进行定向的救助,这一点是互助和保险的一个很大区别。”杨胤解释说,保险的最初形态其实就是互助,但互助并不能完全替代商业保险。

  2016年8月,轻松筹取得了保险经纪牌照,并在随后推出了健康保险产品轻松e保,以保障卡的形式,将不同维度健康和意外风险纳入保障范围,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不同层面的保障。

  从众筹到互助、保险和公益,轻松筹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自身的公益属性在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外界对其资金去向不明等质疑。

  2017年7月,轻松筹自主开发的“阳光链”上线,并携手6大基金会共同启动了“阳光公益联盟链”,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做到了筹款全程的公开透明和可追溯。这也是区块链首次真实应用在公益领域中,轻松筹也愿意将这种底层区块链技术向更多的公益组织开放。

  经过3年多的发展和蜕变,截至目前,轻松筹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8亿人次,筹款项目超过200万个,支持次数超过4.3亿,已成为全国引领行业发展的全民健康大保障平台。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想让大家能够有多层次的保障, 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有应对疾病的勇气和力量。”杨胤说道。

  36氪跟杨胤聊了聊轻松筹三年来的发展,如何从众筹一步步向互助、保险和公益等其他业务拓展,以及当下互助、众筹行业的现状和挑战。

轻松筹杨胤:怎样从全民众筹做到全民健康互助第一平台

  1、聚焦大病救助 通过众筹解决社会问题

  36氪: 在上线之初,你们也有梦想众筹、农产品众筹等其他业务,为什么后来逐步聚焦在了大病救助的众筹?

  杨胤: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确没有特别强的一个倾向性,有各种各样的项目,像智能硬件的、拍电影的,我记得甚至还有一个做超级热干面的项目。直到2015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叫“拯救工程师”的项目,帮一个得了白血病的程序员筹款。慢慢这个品类在我们平台上的量就起来了。起来以后,我们就做了很多针对性的优化,大病救助慢慢就成为了我们一个特别强的品类。

  2015年9月,我们成立一周年,积累了100万用户,并不算快,但在随后两个月因为做这种大病救助,用户迅速增长到了1000万,到2016年春节期间又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所以大病救助一开始并不是我们的一个重点,但因为我们不停地优化产品,让更多的人上来做这件事情,我们也见到需要这种帮助的家庭特别的多,所以便逐渐聚焦到这方面来了。

  36氪:做这种大病救助,作为平台方,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的审核。你们是如何一步步加强的?

  杨胤:最初的时候,用户发起众筹,然后在自身的朋友圈里去传播,我们更多是一个工具属性。那后来很快就有质疑了,没办法,在没有一些技术力量支撑的时候,我们想的笨办法就是去做人工审核,让用户提交和上传尽可能详细的材料,同时招募了一些医疗志愿者等,帮我们一起去对病历等做真实性的审核。还对接了公安部的实名认证系统。

  现在我们算是有了一套领先业界的高效审核流程和专业的审核和客服团队,不仅要对求助者身份、求助者病情、收款人身份进行审核,更是联合“熟人证实”、“群众举报”和志愿者实地采访等全方位对项目进行审核,除此之外,并在页面中提示用户了解项目后再进行帮助。

  今年6月,我们又上线了“智爱”风控审核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图像识别、识别敏感文字和识别信息是否匹配等功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以人机协作的方式加快审核速度,全程保障项目的沟通、审核真实有效。我们审核一个的平均成本也从200多块钱,降到了现在大约60元。

  36氪:关于大病救助的众筹,一直有一种负面声音,就是觉得那些人收入也可以,很多都还有房有车,为什么还要去众筹?

  杨胤:那些被质疑的项目,其实背后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卖车卖房也都需要时间的,对吧?但住院那会需要交上的押金可能也不够啊。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救急,如果我们的亲朋好友,能帮一把能让他渡过难关的,我反而不建议他卖房。

  在救助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明显的能够看到,很多的中等收入人群是我们的发起用户,因为这一部分的人群,实际上公益组织是没法管的,公益组织是管赤贫的,贫困线以下的人,但是实际上从救助效率上来讲,对于中等收入人群的救助效率是最高的。我们帮他渡过了这个难关,他自己缓过这股劲后,他还能够自个儿赚钱。当然很多人并不一定觉得我这个观点正确,我是觉得如果能帮助他治好了病以后,他还能回馈社会,这样是最快乐的。

  还有就是社交圈越小的,实际上他们能筹到的款额度会更小。对于一些筹不到足够金额的,只要符合贫困的标准,我们还会帮助他们去对接公益组织,公益组织也需要去寻找这些最需要救助的人。

  36氪:关于大病救助的众筹,你们此前因为收2%的手续费,也受到了很多批评,今年5月取消了,背后是怎么考量的?

  杨胤:我们现在是0手续费。最开始收2%的手续费,是因为在审核上,的确花费了比较大的人力物力。后来这个审核量越来越重,现在只能靠技术去降低成本,向技术要效率。

  我们现在就是在补贴。不过从良性的角度上来讲,我希望这个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

  36氪:关于众筹行业,在最初一阵火热后现在也回归了冷静,你怎么看?

  杨胤:其实不单是中国,Kickstarter后来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利用众筹去做智能硬件这件事情,能做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的事。梦想众筹,去开店啊之类的,成功率也很低。农产品的众筹,我们也是发现了一个瓶颈,就是当他上到一定量的时候,你再往后走,它的品质就很难保证,很难起规模。

  我们现在把这两块已经剥离出去了,剥离是想在这里头选好的产品,好的品类,我们再去给他做赋能,让它符合某一标准,以后能做到更好的品牌。

  众筹这个行业现在也回归理性,慢慢地变得相对小众。我们实际上走的这条路,就变成了用众筹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

  2、搭建众筹、互助、保险和公益四层保障体系

  36氪:2016年,网络互助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被称为“网络互助元年”,你们当时切入互助业务的考量是什么?

  杨胤:在做大病救助的过程中,我们看到需要这种帮助的人特别多。在大病发生后,病人和家属可以通过众筹去筹款,但是事先如果有保险保障,或者是有这种互助组织对他们支撑帮助的话,就会减少后面这种窘迫。

  当时已经有一些组织在试水互助业务,他们是不需要提前交钱的。但我们认为提前不交钱,可持续性会差一些,所以我们用了一个很低的门槛,让他们以十块钱进来。

  我们跟一些法律专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跟基金会合作这样的互助形式。还跟全球最大的保险经纪公司之一韦莱集团合作,他们有180多年的历史,数据量非常全,请他们做了相应的精算测算。

  对交钱加入轻松互助的人来说,这笔钱是捐赠,捐赠的人承诺定向的救助,就是说你对这个互助组织有贡献,所以互助组织在你发生大病后,对你做定向的一个救助,当然不承诺这个救助到底。这一点是互助和保险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36氪:那互助和保险还有哪些区别?

  杨胤:互助这种形式其实并不是新生事物,本质上就是集合群体的力量来帮助个体分摊风险,很多公司里也会有类似的形式。

  其实保险的最初形态就是互助,只是后来更多商业化了。当然互助在很多地方还是不能跟商业保险比,因为中心化的处理会比分散化的处理效率更高。

  我们也看到了互助更适合做什么,以及哪一些更适合商业保险去做。所以我们在2016年的8月份又拿到保险经纪牌照,跟一些保险公司去合作,做一些更加便宜的普惠性的产品。

  36氪:互助这种形式,很容易看起来像在募资,而且只要跟钱扯上关系,就具有金融属性。你们是如何做风险控制的?

  杨胤:首先这个钱不是放到我们公司,而是放到合作的基金会,受基金会的管理办法约定,所以肯定不是非法募资。第二,基金会其实是可以拿这笔钱去做理财的,但我们也没有做任何基金的理财,都是放在那边做的协议存款,因为这样的话更加有保障。

  36氪:对于当下的互助行业,您认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杨胤:互助的确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形式,它是没有经过验证的,我们还是比较审慎的。其实我不太认可通过烧钱去吸引用户,我们更愿意把钱用在技术上去提高效率。

  其实对整个互助市场来说,一起教育市场总比一家去教育市场要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对这个市场有好处。这个领域还不像共享单车那种竞争关系,最后比拼的是谁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谁用的方法更好。

  但现在的确已经有一些互助做不下去了,包括一些数据造假的乱象,我们担心的是大家对互助这种形式失去兴趣。

  36氪: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您认为轻松筹该如何平衡商业和公益的关系?轻松筹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杨胤:通过一件事也好,一个公司的行为也好,能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这是多么值得去投入和探索的,这种成就感远远大于所谓的金钱收益。任何事情,不能说完全都依靠政府或一些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问题,其实技术公司责无旁贷。

  而且即便做得不好,有一天做不下去了,那就当成是一个公益行为去做。但我相信,我们探索出来的这种新的路,一定是有它的商业价值的。

  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大健康的保障平台,想让大家能够有多层次的保障:事先有商业保险,有互助组织,保证你在得大病后会有相应的保障;即使没有这些,事后还可以筹款,如果筹不着足够的款,还可以通过公益组织帮忙对接。通过这样一个多层次的保障行为,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应对疾病的这种勇气和力量。

相关新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 - 20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