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开启质量时代——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

2016-02-18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王丽    点击:

  匆匆走过2015,进入2016。过去的一年,对很多人来说,是变化最快的一年,是调整最大的一年,也思考最多的一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城市工作会议,一系列深化、促进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不断出台,很多关键词让我们耳熟能详,“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一方面传统产业、低端制造业举步维艰,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高歌猛进,在国际市场攻城拔寨,开疆破土。

\

  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你看不清楚,就想不明白,你想不明白,就干不出来。眼看着钢铁水泥都白菜价了,华为手机在欧洲的价格却已经超过了三星。再有某某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而刚刚出炉的中国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是超过1200亿美金,同比增长接近7%。雾霾貌似越来越严重了,中国高铁在印尼的项目刚刚开工了,打败了日本人。中国核电的“华龙一号”,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人民币加入了特别提款权(SDR),亚投行也开业了。在这里我想引用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讲话,“现在我们的队伍里面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而是本领恐慌”。2015年中国人仅仅去日本消费就是800亿美金,同比增长了100%,不是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不够,也不是大家不爱国,是我们的产品质量还不够高。

  毋庸置疑,我们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质量时代,从国家层面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发展质量”,到企业层面的“质量文化、质量创新、质量方法、质量控制、质量发展”,到个人层面的“学习质量、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唯有“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才是硬道理。下面我就企业层面的质量发展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12个字的感悟,供大家品鉴。

  站在高处

  佛家告诉人们要用三只眼睛看世界,分别观察过去、现在和未来。站在高处就是要求我们睁开那只观察未来的眼睛。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上数个朝代引领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等都是世界各国争相购买的产品,象征着权贵、时尚与奢华。然而,中国近代的悲惨历史,改朝换代,战乱与纷争,让中国超过百年历史的企业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励精图治,砥砺前行,重新崛起,从每年增加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里中国企业的数量增加可见一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定位,要想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从企业定位、企业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管理、过程管理、改进与创新等方面构建系统的质量竞争能力,以全球视野,藉本土优势,瞄准世界顶尖企业,攻坚克难,厚积薄发,以登高望远立鸿鹄之志,凭脚踏实地书壮丽蓝图。

  过去一年诸多改革发展的关键词,其中“供给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其内涵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抛开宣传的繁文冗句,我认为供给侧改革代表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即企业要通过供给的改变主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企业要做的核心就是产品升级,质量升级,否则企业不可能可持续发展,无法建立未来的竞争力。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因此,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其结果必然是陷入行业恶性竞争,最后利润比刀片都薄。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决策者只看到过去和现在。因此,供给侧改革对企业是一种启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面,而是要通过自己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挖掘消费者内心潜在的需求,从而获得引领市场的能力。须知成功的企业永远关注明天。

  想在远处

  诗人歌手高晓松说过: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生如此,企业也是如此。那么企业的远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愿景,愿景无论为何,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愿景是企业在未来期望达到的状态,战略则是实现未来期望的路径。如果企业没有愿景,那战略就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在做战略的时候,对愿景的描述只字未提,抑或是只言片语、苍白无力,自己都不信,如何取信于顾客,更不可能取信于未来。那么愿景对企业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想从我的两段人生经历来探讨这个话题。

  第一段经历是我曾经长期担任各种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质量奖评审员,质量奖评审的标准叫《卓越绩效模式》,它是根据全球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而成的,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卓越绩效模式中,被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第一位的并不是战略,而是领导。而在领导模块中,第一条就是如何确定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可见在那些世界顶尖企业看来,确立以愿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头等大事。我认为这背后的逻辑是,企业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体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一个愿景能让大家达成共识,那么企业必将人心不齐,多大的家业也维系不住。企业愿景是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长期目标与蓝图,愿景的不清晰让人想不清楚未来,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没有文化就如同人没有灵魂,于行尸走肉无二,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第二段经历是我2008年曾赴新加坡学习《领越领导力》。

  这门课程是两个美国教授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在35年调研基础上开发的课程,这两个美国人把领导力概况为五个基本行为的结果,其中一个叫共启愿景。在学习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些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愿景可以创造奇迹”。那么什么样的愿景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呢?我认为这样的愿景必须包含五个要素:理想、形象、独特、面向未来、共同利益。这些年随着企业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自己的愿景,但这些高大上的愿景都或多或少缺少这五个要素。这样的愿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被人们淡忘了。所有的人以愿景为指引,无论是高管,还是工人,都会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不断打磨企业的管理与产品细节,方能基业长青。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想在远处就是为企业确立一个清晰、伟大的愿景,为企业平添一份精神财富。如果愿景不清晰,那么战略就成立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如果愿景不伟大,那就无法激起人们高贵的动机,并为之奋斗。而那些没有愿景的企业充其量就是个草台班子,所谓战略也不过是做给人看的表面文章。

  干在实处

  如果愿景是为了仰望星空,那么实干就是为了脚踏实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战略质量不高,或者方向错误,执行力越强的公司死得越快。因此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好坏,重要的是进行战略质量评估。西方战略讲究的是逻辑严谨,数据清晰,流程顺畅,东方战略讲究的是顺势而为,谋定后动,守正出奇,中国企业的战略,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合璧而集大成。成功的企业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战略,有一个好的战略未必成为成功的企业。从我接触过的一些企业看,其战略要么没有落地措施,要么落地措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切中要害。以我多年的经验和对当前形势的思考,我认为企业在战略落地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塑形象,内促管理”的有效工具,能极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从我国企业的现实看,企业文化存在“通而泛”、“浮而虚”、“松而散”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各种“假大空”的套话。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少数领导和专家闭门造车的结果。在企业文化中有句名言:好的企业文化来自发现与对话。要做好企业文化就必须走全员参与的道路,通过认证梳理达成上下一致的共识,并以制度的形式对共识进行固化和落地。

  企业的发展质量,关键取决于战略的执行,战略执行的质量取决于文化的认同。因此,企业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必须进行文化的重塑,以文化引领企业的战略落地。

  人力资源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但从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看,整体上仍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在许多员工眼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不懂专业技术,也不懂管理知识,只会被动地执行上级命令,工作仅仅只是招聘、档案、组织培训、薪资等事务性活。这种管理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战略的需要。究其原因,在于领导层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的欠缺。在企业的职能战略中,应当将人力资源放在首要位置。以人的能力素质为核心,将企业战略对人的要求和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相匹配,建立能服务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统一思想,把培养人作为企业的重要工作,做好简单的事情,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比如培训工作,可以引入E-learning系统,可以用行动学习来加强战略落地,提升培训质量。

  过去30年,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未来我们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只有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才能干好。开启质量时代,我们必须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不辜负我们的大好年华,提升质量,有所作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北京大学朗润基金会副秘书长,《领导力概述TM》课程高级培训师,《领越领导力》课程培训师。全国质量奖评审委员及评审组长。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