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会发布《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 合资品牌异味投诉占8成以上
2022-07-11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次
2022年7月8日,由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以下简称“中消会”)主办的“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成果分享会暨中国健康汽车研究启动仪式”以线下会场和线上抖音/微赞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成功举办。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昆在致辞中表示,汽车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汽车产业,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提高汽车产品的健康环保性能,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将成为我国汽车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中消会将持续做好汽车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过与各方不断加强合作,为中国汽车品牌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屹在讲话中强调,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转型升级,汽车健康性能已成为了消费者购车时新的关注焦点。探索汽车全生命周期内更环保、更健康的发展路线,将是未来汽车健康环保性能发展的重要趋势,中汽数据长期致力于汽车健康技术发展研究,服务汽车企业转型升级,未来将与相关企业、机构一起,共同促进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赋能我国汽车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厘清消费者车内气味改善诉求,深入分析行业气味性能现状,引导企业开发气味更加舒适的汽车产品,2020年初中消会作为主导单位,联合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启动了《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从消费者气味调研和市售车型气味解析两个层面,按年度开展气味报告研究和发布工作。
本次发布的《2021中国车内气味研究报告》,基于2021年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中心采信的第三方平台上的3100多宗车主投诉数据展开市场调研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截止2021年12月底,我国车内异味累计投诉量高达29213宗;在这些投诉中,自主、合资和外资品牌均有涉及,合资品牌投诉量占据8成以上,其中德系合资占比高达41.4%;外资品牌由于本土销量较低,投诉占比为5.2%;在投诉车主信息方面,男性车主占据近九成,且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占据了全国3成以上的投诉量;从气味来源来看,投诉车主认为排名前三的车内气味来源部位为座椅、空调和仪表板,占比分别为52.0%、37.5%、27.1%,其中座椅材质主要为人造革和真皮,超四分之三的投诉车主认为异味主要来源于车内某一到两个部件,说明气味来源集中度较高;从车内气味出现时间及场景来看,71.5%的投诉车主反馈购车时就存在气味,因此新车应成为气味重点管控对象,超四成的投诉车主反馈车辆在各种工况状。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投诉车主普遍认为车内气味对驾乘人员健康、心情以及驾驶感受的影响较大,分别占比65.3%、45.4%和44.2%,超半数投诉车主声称出现了“头晕、头痛”、“咳嗽、咽喉不适”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数据分析部分,2021年全年完成24款车型的气味数据采集工作,针对上述车型开展了整体车型的气味物质指标和气味综合指标的分析,并对14款典型车型具体性能进行了深入解析。
从气味物质解析结果来看,锁定的高风险气味物质主要是芳香烃类、醛类、醇类、酮类等物质,高温条件下车内散发的气味物质浓度明显升高;常温检测下,有58%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4个;高温检测下,有46%车型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超过13个。通过比对前期建立的致敏气味物质库,可以得出:常、高温条件下甲醛、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丁酮肟均有检出;高温条件下,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丁酮肟检出率较常温条件有所升高,此外,部分车型检出了丙烯酸正丁酯、α-蒎烯和D-苎烯。
从气味综合分析结果来看,在气味客观等级方面,常温检测下,均值为3.5级,超过4.0级的车型占比13%;高温检测下,均值为4.0级,超过4.5级的车型占比17%。在两种检测条件下,出现频率较高的气味类型是是皮革味、发泡味和溶剂味,个别车型出现了油漆味等消费者极为反感的气味类型。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减少高风险气味物质数量、降低气味客观强度、改善气味类型等方面,部分车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接下来,中消会将继续联合其他机构选取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市售车型,采集车型的气味数据,从而获取全面的汽车行业气味数据,并及时和相关企业沟通气味数据分析结果,对于气味有待提升的车型,积极与之探讨气味问题来源,必要时联合开展气味改善提升工作。
扫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