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八大方面、三十条措施,可谓条条重磅。而就在“双减”政策发布月余后,教育部官网上密集发布针对校外培训的措施:9月7日,三部委印发通知《校外培训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同天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工作,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登记最后时限为今年年底;9月8日,教育部又发出通知,要求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这一系列指令都被看作执行层面的跟进与落实,是“双减”政策带来的“变天效应”。
“双减”政策到底会不会给“苦培训班久已”的中小学生和家长们一个清朗、安心的教育大环境,把无数家庭从焦虑、内卷、盲目和逼迫中解救出来?而未来何去何从,同样成为摆在校外培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面前的一道生死考题。
“双减”之下:二孩家庭的减负体验
2016年,本来在广东佛山工作的张筱(化名)选择离开职场,回归家庭。
80后的张筱有个标准“二孩家庭”:大儿子鑫鑫与小儿子璞璞相差8岁,一个上高中一年级、一个上小学二年级,都到了特别“费妈”的阶段。而家庭为两个孩子付出的精力和经济双重负担,已经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但这学期开学才一周,张筱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校园的明显变化:二宝璞璞的老师不再留写的作业了,以前惯常布置的App作业也被老师明确告知“取消了”。这大大减轻了这位全职妈妈的工作量——“双减”前,每天到孩子班级微信群里等老师布置作业,对她而言,比上班打卡还要复杂。
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娃同时上小学或中学,为他们领作业、监督写作业、检查作业和向老师汇报作业情况,尤其如果“老师”和“作业”还分校内课业和校外培训两条线的话,那么就会“占满一个大人的时间”,张筱说。
现在上小学二年级的璞璞作业少了,取而代之,学校在下午放学后的托管时间安排了许多兴趣活动。从璞璞每天放学回家兴高采烈的状态来看,他喜欢这些“像玩一样”的学习内容。
而璞璞学校里的显著变化,在鑫鑫这名高一学生身边,并没有多少体现。孩子的晚自习时间、作业量特别是考试压力,并没有随着“双减”政策重拳出击而发生明显变化。
中学门口过去密不透风的培训班广告冷清了,但据张筱所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依然在暗地“正常运作”。这让她对“双减”政策的实际效果,看法变得谨慎。
“双减”之下:体培机构的升级之道
“‘双减’政策下的运动场馆,乌泱泱全是人。”前不久,家住北京的小群妈妈,发了个微信朋友圈“吐槽”。她告诉记者,“小群练习篮球3年多了,自从‘双减’政策实施后,周末带孩子来场馆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以前周末的时间,都花在数学和英语培训班了,现在终于能好好放松一下。”看得出来,小群对篮球运动很感兴趣。从这个学期开始,小群妈妈打算将一周一次的体育培训课,增加到一周两次。“主要是孩子放学后和周末可支配时间多了。”
“双减”政策落地,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的禁令,让课外学科类培训机构逐渐消失,属于非学科的体育类培训迅速升温,成为家长们眼中的“香饽饽”。家长们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的意愿提升,培训班也增加了课程、场地和教练,应对新变化。
“之前孩子周中是没时间来上课的,现在上课人数比以前多了30%。”有着20余年武术行业经验的董健告诉记者,初步估计这个学期的每周末,他平均每天指导的学员人数从5人增至8人左右,同时课表也作出了相应调整。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66万家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双减”政策发布以来,相关企业新增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9%。
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表明,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5年的1.71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6%。截至2019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达28.9万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505.1万人。同时,《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体育+”工程,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技能培训、运动健康服务、体育旅游等产业;持续提高人民群众体育运动技能和水平;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体育企业参与制定体育运动项目相关标准等一系列政策,对体育培训行业无疑是重大利好。
在积极的政策引导之下,全民健身热情高涨,大众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体育培训市场规模愈发庞大。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一定影响,但较其他行业而言,体育培训行业发展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态势。
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如何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是体育培训机构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体育培训机构在自身方面,应该做好提质升级,在教学和服务两方面下功夫。”业内专家表示,下一步学校体育将迎来“升级”,如果体育培训机构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学校一样,将会失去竞争力。“这就要求体培行业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产品,提供个性化需求。”
“双减”之下:教培机构面临洗牌
最初在朋友圈里刷到那条“双减”政策落地的消息时,宋言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培训机构员工,他亲眼见证了这个行业加速升温到烈火烹油的全过程。
“双减”政策之下,校外培训机构何去何从,成为一道“生死”考题,而需要对这道题思考并作答的,并不止是教培行业本身。
新学期伊始,宋言所在的校区依然处于放假状态。这是河北石家庄一家本地的老牌教培机构,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辅导。在过去,暑假一直是他和同事们最忙碌的季节。
配合疫情防控的需要,8月5日起,石家庄市暂时叫停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下培训活动。即使将来线下课程恢复,根据新出台的“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机构也将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9月初以来,石家庄的学而思培优、新天际教育、大桥外语等机构先后宣布将秋季课程调整至周中合规时段,周末不再开设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课程。
寒暑假和周末历来都是校外培训的“主战场”,这些时段不能开设学科类课程,课时将大大缩水,而场地、人员之类的成本支出并不会因此减少,机构的日常运营可能很难维持。
树童英语掀起了关店潮,全国校区几乎全部停摆,公司也因为债务纠纷被起诉;北京的华尔街英语门店人去楼空,消费者退费难;拥有27年教育培训经验的机构“巨人教育”由于经营困难,无法继续向学员提供教学服务,同时可能无法满足家长的退费要求……
有的机构已经退场,更多的选择观望,还有一些在谋求转型。秋季开学后,一些培训机构的课表上出现了更多美术、创客、体育等素质教育类课程。
“大部分机构都在想办法转型,但转型素质类教育并不容易。”宋言解释,一方面是师资问题,教语数外的老师不可能去教音体美,人员需要重新招聘和培训;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意愿,家长们原本就是为了提高成绩才选择校外培训,是否愿意为兴趣类课程埋单尚未可知。
“双减”之下:培训机构老师开启新职场之路
在“双减”政策实施3个多月以来,威力逐渐显现,而不少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老师们,也迎来了转型的挑战。记者寻访了多家培训机构的老师,他们有的已找到新工作,并且开始适应新的岗位,开启新的职场之路。也有部分人选择留守教育培训行业,但其中不少人的职业方向发生了变化。
早上5时多起床,6时30分出门,8时前到校……今年9月1日开学以来,李晓(化名)迎来了新的工作节奏。她曾是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国际游学总监兼市场部总监助理、现为武汉某寄宿制民办学校副校长,负责招生、人事、对外合作及发展规划,收入与从前差不多。“教培机构和学校毕竟是不同的平台,我在心态上需要做很多调整。与教培机构相比,学校的琐事会多一些,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我需要花更长时间呆在校内,没之前自由,我需要调整工作的节奏和时间。”李晓说,不过学校安排给她的工作和她之前的工作重合度较高,所以上手很顺利,要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新单位离家远,她基本没时间照顾小孩,只能请老人来帮忙。李晓说,她曾考虑过自己创业做研学旅行,但毕竟曾在教培行业太久,改行需要从头开始,便搁置了这个念头。
2015年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的陈老师,此前一直在光谷一家培训机构当数学老师,最高峰时教100多名学生。教学业绩不错的他,被一些家长挽留做“一对一”老师,但他担心“双减”政策会越来越严格,坚持参加了公办学校的校聘教师招聘。目前,他带七年级的两个班的数学。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今年大量学校将招聘校聘教师的时间延后了,因此到公办学校应聘做校聘教师的原教培机构老师猛增,其中不乏名校高学历的,公办学校也进行了精挑细选。但按照现在的教师招聘政策,部分培训机构教师很难考进来,一些人可能因此流失。
为了突破“应聘社招教师需要几年工作年限”这道坎,一些原培训机构老师选择考研教育相关专业,希望将来以应届生身份重新进入教育行业。小李就是这样,她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应聘到光谷金融港的某线上培训机构工作,做小学语文辅导老师。两年来,她除了参与公司的线上直播课程,和自己班上的小学生进行互动,负责课后作业的批改、线上习题的讲解,在学员班级群内做好答疑和维护工作,还会追踪学员课程报名情况,解决学员和家长的问题。9月13日辞职后,她决心要考一所省属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打算毕业后继续从事教育有关的工作。
也有一些人选择考公务员。“国考报名已经开始了,我正在研究哪个岗位比较好考,看来明年的竞争会非常激烈。”28岁的原教培机构教师小王说,他是男生,考公务员更为务实,目前他也在犹豫,要不要也同时报名考个研,多一个转型的可能。
记者在采访中也观察到了另一个现象。不少留在培训行业的老师转向公司新业务,如研学、体艺类培训、成人培训、托管班等。手中有一些家长资源的老师,则倾向于转向做“一对一”家教。“我知道现在做‘一对一’家教也是不合规的,不是长久之计,走一步看一步吧。”27岁的林敏(化名)以前是某大型在线“一对一”机构的金牌教师,学生听她一节课,在充钱好几万、每课时打折的情况下,也得花约300元。今年暑期,她被机构裁掉后,仍继续在周末为原来的学生做线上“一对一”辅导,不过课价调到了180元一节。“虽然收入跟原来差不多,但不稳定也不合规,家里人也劝我找一份正当工作。”林敏说。
这些校外培训教育部坚决查处
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的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影响政策实施,造成不良影响。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
1.明确合规要求。通知明确,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须在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合规性学科类校外培训一般是指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在登记的培训场所和规定的培训时间,由其所聘请的具有教师资格的培训人员,按照规定的培训方式,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的符合培训内容要求的学科类培训服务。
2.把准变异形态。通知要求,对不符合上述合规性要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科类培训行为,应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违反培训主体有关规定,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违反培训人员有关规定,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
违反培训时间有关规定,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违反培训地点有关规定,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
违反培训内容有关规定,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违反培训方式有关规定,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
其他违反相关规定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
3.建立辨别机制。此外,通知表示,对于明显违反相关规定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旗帜鲜明严肃查处。根据学科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的隐蔽性、多变性特点,以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成立专家委员会或指定专业机构,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科学辨别。
4.强化监管执法。通知要求强化监管执法。各地要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同、条块联动,压实责任。要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工作纳入省、市、县和乡镇(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治理功能,开展区域巡查执法。
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拓展问题线索来源,强化社会监督。对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要创新监管方式,推进“互联网+监管”,会同相关部门,探索将违规培训的机构和个人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惩戒,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