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是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怎样实现?四川,这个自古以来便因物阜民丰而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用一个个焕然一新、生机勃勃的乡村给出了答案——产业立起来了,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容村貌美起来了,返乡创业多起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存在于老百姓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更有希望和梦想在这片土地上种下。
种最好的葡萄,过最甜的日子
走进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连片的葡萄园绿意盎然,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等待着采摘,这里产出的葡萄风味绝佳,在成都市场备受欢迎。“种中国最好的葡萄”——村口的广告牌上这样写道。
十几年前,这个名为果园村的地方,却一棵果树也没有。农户主要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和油菜收入不高,许多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2008年,听说周边地区有能人种植葡萄挣了不少钱,村里一些胆大的人也跃跃欲试。
“既然种葡萄能提高收入,咱们为什么不把果园村变成名副其实的果园呢?”受到启发,果园村党员干部立即行动起来,多方考察,对果园村进行了葡萄产业规划,引进种植大户,带动村民种植葡萄。
为了让村民种植葡萄无后顾之忧,村党支部依托党建引领,把组织建在产业上,按照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公司、聚居区、扶贫开发、回乡创业等精准分类设置7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有困难就找党支部。党员干部包干到户,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农资统筹、土地流转、金融贷款等各项服务,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为种植户保驾护航。”果园村党支部书记李永伟说。
对34岁的村民张雄来说,选择葡萄种植是他人生起飞的转折点。2010年,张雄辞掉北京的工作返乡创业,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背上了数十万元负债,生活一度陷入贫困。他康复后,村党支部帮助他建立葡萄果园,安排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还帮忙担保贷款,让张雄重燃创业信心。凭借钻研精神和勤奋,张雄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成为葡萄种植专业能手。现在,他的67亩葡萄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我要感谢村里在我起步阶段给予的扶持,从2014年开始,我也主动帮扶和带动32户贫困户种植葡萄,想让他们也像我一样脱贫致富。”张雄说,现在他带动的贫困户里,年收入最少的有18万元,最多的达70多万元。
通过引进企业,组织技术培训,在葡萄园推广控产控果、天地膜等现代化种植技术,果园村的葡萄品质不断提升,迅速占领了高端市场。现在,果园村葡萄种植面积约7500余亩,发展了40余个高端葡萄品种,平均亩产值超2万元。依靠葡萄产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果园村的葡萄棚从矮棚变成采光棚再到农旅一体的观光棚,葡萄产业蒸蒸日上。
发展新思路,小康有门路
“来来来,加微信点关注,好吃别忘了给一个好评!”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金山村党支部书记彭俊松直播带货干劲满满。他口才好,镜头感十足,介绍起村里的“宝贝”如数家珍,俨然一副资深“带货”主播的模样。
说来就来,镜头前的彭俊松抓起一只乌骨鸡,熟练地做起了直播带货:“我们的乌骨鸡营养价值高,一口咬下去,真是巴适得板啊!”据他介绍,他的团队运营着“金山村大掌柜”的抖音号和淘宝线上店铺,还打造了两个百万级粉丝的抖音大“IP”。这些厚实的“家底”,让彭俊松满脸自豪。
2018年,当过兵、做过记者还下海经过商的彭俊松,在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毅然选择回到农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彭俊松便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商议确定了“六金”发展思路,画出了全村发展蓝图。通过建设“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基地”和“金竹鲜”村级电商品牌,开设抖音、淘宝店铺,发展光伏发电等产业,承托起金山村的小康和振兴。
在彭俊松的带领下,金山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在增长。“我们村2019年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利用县委组织部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建设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基地,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万元,纯收入可达10余万元。”彭俊松热情地介绍着村子的发展,“和以前相比,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回顾这几年的村支书生涯,彭俊松坦言,日常工作中,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村里的事情上,要“和金山村共同成长和收获”。“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更完善的机制用好人才,更广阔的空间留住人才,才能让那些有志之士参与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彭俊松说。
“新农人”的小康生活,有面包也有诗意
走进名为“芳华·旧时光”的咖啡馆,种满花草的静谧庭院里,咖啡飘香。咖啡馆的对面就是“高槐故事”美术馆,正展出名家画展。而沿着小路走到露天剧场,还能欣赏到民谣乐队的演出。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这个充满文艺范儿的地方,不在城市,而属于一个小乡村——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
这一切,都出自一群“新农人”之手。2014年开始,他们或是城里人来乡,或是村里人返乡,从一家咖啡屋做起,发展出咖啡、民宿、文创、演出等各类文旅业态,把一个其貌不扬的村庄打造成了有山有水有诗意的世外桃源。
高槐村村民关勇和妻子刘雪梅曾在外务工多年,2018年,看到高槐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二人决定返乡创业,把自家宅基地改造成了这家“芳华·旧时光”咖啡民宿。他们培训村民担任咖啡师、服务员,生意红火。
“这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咖啡民宿产业形成了气候,是个创业好地方。”刘雪梅说,“村里很支持我们创业,不仅给我们申请了1万元的返乡创业补贴,在基建、技能培训上也给予了很多帮助。”现在,咖啡馆的年利润达30万元,在这里工作的村民也有五六万元的年收入。
夫妇俩说,在高槐村这样美丽的小镇创业和生活,有面包也有诗意,让他们很有幸福感,他们感叹:“和城市里没两样!”
“‘新农人’来这里不仅是为了创业挣钱,还是因为喜爱这里的生活,对乡村有情怀,愿意融入这里。”东湖街道办主任何剑介绍,高槐村毗邻城市,“小巧精致”的文创产业很有优势。高槐村突出“新农人”引路,充分挖掘释放“原住民”活力,汇聚发展力量。高槐村引入非遗传承人、乡村音乐人、咖啡品鉴师等50余名有理想、有情怀的“新农人”会聚高槐,10余名外出有志青年返乡创业,高槐村成为德阳周边最具活力的文创人才聚合高地。
如今,“新农人”们带动本地村民也加入创业队伍,目前已累计带动创业就业超过300人,由于咖啡屋的兴起,村民们通过房屋出租和咖啡屋打工收入,全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5000多元增加到两万元。每年来高槐村喝咖啡休闲娱乐的游客达50余万人。“高槐咖啡文创小镇”正以独特的气质和“颜值”,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记者 安胜蓝 李晓东 朱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