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委员建议,从消费投诉公示入手,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协同促进产业链恢复和消费回补升级。
消费投诉公示就是政府把收到的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投诉信息都晒出来,投诉谁多少,问题、风险在哪里,一目了然。公示既是黑榜也是红榜,既是监督也是激励。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从民生看,今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14亿人的放心消费。但放心消费仍有不少痛点堵点难点,疫情期间的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问题备受关注,既有疫情的客观影响,也暴露出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短板。从经济看,“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当前更是处于经济发展受到全球疫情严重影响的特殊时期。能否稳定预期、扩大内需、实现达产复市,是我国经济应对风险挑战、完成全年发展目标的关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因此,甘霖委员建议,晒出消费领域“好差评”,助力产业消费“双升级”。
甘霖委员建议,从三方面推进消费投诉公示。一是部门联动。建议由国务院统筹,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形成信用体系闭环,提升政府整体治理能力。二是有的放矢。建议瞄准投诉集中企业、多发易发问题,打响公示第一枪,切实解决消费者诉求。三是遍地开花。拓展线上线下、立体式公示渠道,让政府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触达消费第一线,形成最直接的公示压力。消费投诉公示将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发展增添内在动力,为实现全面小康增添民生底色。
甘霖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上接受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我的问题提给甘霖委员。我们知道,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消费得更放心、更舒心?我们想听听您有哪些看法。谢谢。
甘霖: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提振消费确实离不开放心消费。刚才杨安娣委员描述的冰雪美景和白雪变白银,也离不开放心消费。放心消费的难点是消费维权,大家都知道,疫情期间哄抬价格、假冒伪劣这些违法行为受到关注,消费者遇到这些烦心事就进行投诉,目前主要靠政府的“三板斧”来解决投诉,那就是监管、执法加调解。说来说去,主要还是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的“二人转”。而真正有监督权的消费者,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要补齐社会共治不足的这个短板,需要创新维权机制,要走监管的群众路线,政府建立消费投诉公示制度,把分散的投诉信息集中晒出来,充分发挥14亿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全社会来共同监督。
我想以两个案例来说明消费投诉公示的作用和效果。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一座写字楼入住了32家教育培训机构,一时虚假宣传、预付卡跑路等投诉高发不下,成为顽疾。当地监管部门就用了一招,在大厦里面设置电子显示屏,动态公示所有商家的投诉信息,投诉量谁多谁少,解决投诉谁快谁慢,一目了然。消费者一进大门,就能够货比三家,仅仅公示半年之后,这个投诉就基本清零,可以说是标本兼治。事实证明,商家不怕投诉,怕公示。
同样举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在2017年,某共享单车企业突然投诉异常飙升,居当年全国第一。小小的一辆单车,投诉量居然超过了大型电商平台和大型商超。由于是新业态,缺乏公示制度,后续的更多消费者不能及时了解投诉信息,最终出现了系统性的押金风险,共享单车变成了共享风险。
两个案例都说明,消费投诉公示很有效,也很重要,关键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因为消费者也是监督者。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都习惯于在花钱的时候先看看商家的好差评。消费投诉公示既是“黑榜”也是“红榜”,既是监督也是鼓励。政府打造消费投诉公示,就好比是打造一个政务版的“电商平台”,不同商家就是上面的“网店”,平台上及时晒出各商家的“投诉率”,再千变万化的市场违法行为,也终究逃不过消费者的火眼金睛。消费者投票,良币驱逐劣币,最终能够提振消费信心,解决烦心事,提升获得感。
下一步,消费投诉公示制度还需要加大力度,全面推行。要拓展线上线下公示渠道,聚焦投诉集中企业以及多发易发的问题,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让信息更公开,市场更透明,消费更放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