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临沂市兰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治标治本、常态长效,聚焦城乡水域环境防治的难点、痛点、堵点,探索形成了“点源治理、支流净化、面源控制、全时监控”的“兰山模式”。今天,《学习时报》8版整版报道了临沂市兰山区委书记王君师的文章《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创新实践“两山论”——“兰山模式”为城乡水域污染防治贡献中国方案》,琅琊新闻网现予以全文转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断,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舟水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基于这一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使当代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各级党委政府建设生态文明、打赢水污染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沂蒙精神内含着自力更生、开拓奋进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上世纪50年代,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整山治水。新时代,兰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治标治本、常态长效,聚焦城乡水域环境防治的难点、痛点、堵点,探索形成了“点源治理、支流净化、面源控制、全时监控”的“兰山模式”,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这既是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沂蒙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找难点:坚持科学自然观,把脉水污染防治的“疑难病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要求。“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感到做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树牢科学自然观,立足“三期叠加”的历史性关口,全面排查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长远处解决问题准确“把脉”。
“把脉”问诊就要奔着问题来,冲着“病根”去。具体到兰山区,作为临沂市中心城区,辖区八水环绕,六河贯通,水系发达,同时区域经济活跃,城镇化水平高、外来人口多,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压力大,问题突出。一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了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的趋势,城市管网短时间不能覆盖或难以覆盖,偏远乡镇、大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直排问题突出,形成了污染源头和治污“盲区”。二是辖区河流小支流小污染源多,收集难,污染物浓度和水量不稳定,造成城乡黑臭水体问题突出,“年年治理年年反复”,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三是部分农村社区建设初期虽然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但是受处理能力差、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重建设轻管理等因素影响,往往最终停运,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浪费,也影响了点源治污。
这些问题看似普遍现象、共性问题,或是个别问题、发展中的“阵痛”,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剖析根源,实际上说明城乡水污染防治还存有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生产轻生活、重干流轻支流等现象,还存在“边污染边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还存有看待生态环境保护站位不高、科学自然观树得不牢等问题,这些既是思想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更是需要根治的工作难题。比如,城乡黑臭水体和农村生活污水两大“顽疾”,就是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难点、发力关键处,为全面系统治污把准了“病脉”。
治痛点:坚持基本民生观,戳准水污染防治的“关键穴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宗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这些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论”。具体到水污染防治工作,就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水污染问题,消灭城乡黑臭水体,真正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
民生的“痛点”,恰是工作的难点,也是治污攻坚的突破点。兰山区聚焦群众的所急、所盼、所怨,从群众身边、眼前的黑臭水体、生活污水等点源治污入手,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工作中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的治污攻坚理念,组织技术攻关和实践创新,由金锣集团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处理技术和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点源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实现了“点穴治污”,解决了关键难题。一是解决了城市管网难以覆盖的“盲区盲点”问题。以往城市老城区、地下管网铺设困难的区域,农村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场所,往往成为污水治理的“盲区”。金锣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减排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应用范围广,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实现了源头截污治污。二是解决了大型污水处理厂难以解决的问题。以辖区柳青河为例,如果采用“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的治污方式,至少要修建100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2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共需费用约2亿元。以后每年配套设施维护、污水处理、污泥处置还需要花费约1750万元,而且建设周期长,需要2年的时间。如果采用一体化净水设备,按照130台计算,建设完成只需 2个月时间,采用租赁方式每年费用约2000万元,中水回用普及后,还可以通过收取中水费用来弥补租赁费用。显然在施工难度、经济成本和建设周期上,“小设备”胜过了“大管网”。三是解决了以往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只建不管、运行保障难等问题。一体化净水设备借助智能远程操控,实现了10公里半径内1人维护50个站点。现在辖区柳青河流域的103台净水设备仅需 2人维护,每年可减少近200万元的人工费用。
把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变成群众最满意的地方。兰山区境内的柳青河西支流全长20公里,途经80多个社区、村庄,2016年底河流黑臭度为重度。经过一年多分散式治污,如今河流水质彻底改善,处处碧波荡漾,水鸟群多了起来,钓鱼休闲的人多了起来,赢得了周边老百姓的满意。下一步,兰山区将在前期试点基础上,通过政府采购、租赁等方式,进行分布式点源治理,实现全区生活污水“零直排”,真正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
疏堵点:坚持整体系统观,打通水污染防治的“神经末梢”
“生命共同体”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理念。这一理念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规律,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树牢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兰山区坚持点、线、面协同互补,全区域、全过程、全覆盖防治水域环境污染,有效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点源治理,推动从集中治污向分散式治污转变。集中治污、重拳出击是必不可少的治污手段,点源治污、控源截污是“釜底抽薪”的根本举措。2017年以来,兰山区在污水管网无法覆盖的80多个村居(社区)安装了日处理生活污水150吨的净水系统156台套,增加了3.34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每年可削减COD1708.2吨、氨氮180.82吨,基本实现了区域内点源生活污水“零直排”。同时,在31个村居建设农村化粪池、养殖污水处理设施、生态氧化塘、人工湿地等,通过节点前移统筹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
二是支流净化,推动动脉治污向毛细血管治污转变。“小河水清方能大河水净”,我们在对河流主干道进行污水集中处理的同时,把支流净化、生态补水、保育生态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要环节,注重了对小河小溪等“毛细血管”的源头治理。比如,在辖区永泰河、龙王河分别建设了4000吨/日和1000吨/日的净水系统,直接截蓄河道水体进行深度净化提升,排水汇入下流,作为河道生态补水,运行一年来,这两条河流下游河道形成了自然恢复的河道型生态湿地长廊,提升了流域环境承载能力。
三是面源控制,推动从工业治污到工农统筹治污转变。近几年,我们在工业企业治污上狠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当前面临的水污染防治重点是城乡黑臭水体和农村污水治理,为此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工农统筹、面源治污上。比如,为缓解工业园区治污压力,兰山区在工业园区下流汇水节点,增建了中型污水处理站,提前介入污水处理,缓解下游污水处理厂压力;同时植入雨污分流系统,逐步实现管网污水前置处理和降水期面源控制“一站两用”功能。再如,为提升流域特别是农村区域防控软实力,建立了水环境安全防控智慧平台,在河流桥梁、汇水支流、重点村居等节点全部安装视频,对流域实时监控,对设备远程操控。对于视频监控不到的区域,专门成立河道巡查队,开展地毯式巡查,形成了平台监控与现场巡查相结合的全防全控网络体系。
立足全域、统筹城乡、严控面源,兰山区最大限度降低水域环境污染物输出负荷,探索形成了“小型污水处理+河流+湿地”的城乡污水治理模式,“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和谐画卷日渐清晰。
做亮点:坚持绿色发展观,激活水污染防治的“多赢效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这一科学理念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恪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来的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还有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兰山区在实践中创新落实“两山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环保红利”和“发展潜力”。
一是良好生态助推了乡村振兴。兰山区依托金锣污水处理设备,创新实施“企业河长”,完善水域环境保护生态补偿考核机制,开展“清河行动”,推进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多污同治”,联动开发“水、岸、滩”,一体打造“堤、路、景”,有力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
二是成功模式催生了环保产业。污泥处置是污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难题,金锣净水系统的污泥减量技术实现了高效固液分离,几乎不产生剩余污泥,有机剩余污泥减量95%以上。这一净水系统获得了14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4项国际PCT专利进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53个国家和地区。依托专利技术优势和治污成功模式,兰山区积极布局环保产业,让小设备“撬动”产业大发展,不断推进“兰山模式”走出去。目前,在北京、浙江、重庆、云南、青海等16省市得到复制应用,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净水设备成功进军阿联酋迪拜、印度尼西亚、南非等12个国家地区。金锣集团成为我国民营环保企业走出去的“先锋军”。
三是绿色发展促进了动能转换。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此,兰山区一方面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仅2018年,兰山区就淘汰落后产能“散乱污”企业126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家,同时投资106亿元,实施技改项目399个,规上工业能耗下降5.5%。做足做好新旧动能转换的“加减法”,去年兰山区位居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31位、全省第3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60位、全省第5位,被评为临沂市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兰山区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绿色革命”倒逼“绿色转型”,在多赢互动中不断实现着高质量发展。
兰山区城乡水域治理的几点思考与启示
一是城乡水域治理的兰山模式,贯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既是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思想指引与根本遵循,也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政治责任。
二是城乡水域治理的兰山模式,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为了群众抓环保,又要依靠群众促工作,我们在强化政府“主管主办”的同时,注重发挥好民间环保组织和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群策群力、共治共享,初步形成了水生态环境全域、全民治理的共治格局。
三是城乡水域治理的兰山模式,体现了生产力的变革。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金锣净水系统不仅是一个重大集成创新,更体现了生产力的变革,因此激发了变革性力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推动了“兰山模式”走出国门,为城乡水域污染防治贡献了中国方案。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绿色革命倒逼绿色转型,兰山区在多赢互动中不断实现着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