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多方面来看,苹果在2018年的表现还算不错。公司的市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平稳度过了iPhone市场的放缓,在数据隐私问题上仍然坚守,也履行了在美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承诺。但销量下跌、与高通官司纠缠,遭遇了盗刷门事件让苹果2018年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从万亿市值到跌落“神坛”
2018年8月2日,苹果公司市值一度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股价一路攀升,直达巅峰。然而,苹果很快遭到“万亿魔咒”的反噬。
2018年11月2日,苹果宣布不再提供iPhone、iPad、和Mac的单位销售数据;随后在11月26日,微软公司市值盘中一度超过苹果公司,这也是8年中首次出现。
2019年初,美国苹果公司下调2018年第四季度销售额预期后,当天股票开盘价比前一天收盘时下跌了8.8%左右。
紧接着,国内电商平台京东、苏宁、天猫分别下调了iPhone售价,最高较苹果官网降价1200元。对于此次降价,京东表示是苹果公司授权的,苏宁则表示是平台年底优惠。
此前,彭博社指出,导致苹果销售额不佳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需求出现了超出预期的放缓”。
《纽约时报》等媒体把原因归结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中国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认为“中国人买不起苹果”。
相反的观点认为苹果在中国地区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竞争力在下降,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国产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壮大。从电商平台上消费者对苹果的评价来看,大多是信号差、新手机出现黑屏、边框掉漆、有刺耳电流声、多次自动重启、运行速度慢、发热等问题上。从诸多测评结果显示,最新款的iPhone XS和XS Max的信号表现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不如上代手机iPhone X,更加不如信号表现良好的iPhone8 Plus。
反观安卓系统这些年来不断的进行优化,再加上了硬件的升级,现在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感觉到非常的适合,拥有流畅的感觉,和苹果的手机没有任何的区别,最重要的是,现在的苹果手机虽然说市场价格比较高,但是它的配置却并不是很高,比如说一款苹果手机的价格达到上万元,但是它的配置也最多就是三千左右的国产手机,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的流畅性速度也相差不了多少,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就导致很多的人都选择了放弃苹果。
QA大战仍存变数
去年底,多款苹果手机在中国遭遇“禁售令”,而原因是和昔日合作伙伴高通的专利诉讼纷争。
2018年12月10日,高通对外宣布,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了高通针对苹果公司四家中国子公司提出的两个诉中临时禁令,要求苹果立即停止侵犯两项高通专利的手机在中国境内的进口及销售行为,涉及产品几乎包括苹果在2014年至2017年间推出的所有手机机型。
对此该裁决,苹果表示将继续在中国销售iPhone手机,并认为这些手机在中国是合法的。另外,苹果还对部分型号的iPhone系统进行了升级,试图解决侵权问题。同时苹果方面表示,已经提出上诉,要求撤销中国对iphone的销售禁令。
在经历了中国官司之后,去年12月20日,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曾裁定,苹果侵犯了高通的智能手机节能技术,要求前者必须停止在德国销售侵权产品。不过,在一份声明中,苹果表示将对该裁决提出上诉,目的是推迟并最终推翻法院的销售禁令。苹果还表示,在上诉过程中,苹果在德国的15家零售店将停止销售受影响的iPhone 7和iPhone 8手机。
苹果和高通的专利大战已经打了数年之久。
2017年1月,苹果开始起诉高通专利费不合理,向高通索赔10亿美元。2017年4月,高通开始反击苹果,起诉苹果拒绝缴纳专利费的行为。
其后,双方在全球上演了激烈的专利战,业内称之为“QA大战”。2017年5月,高通起诉了苹果的四大供应商:富士康、和硕、纬创、仁宝,由于苹果公司要求,这四大制造商已经停止向高通支付专利费。
2017年7月,QA大战升级,高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起针对苹果的337调查,要求禁售使用Intel芯片的苹果产品;其后,高通又在德国、中国北京起诉苹果,要求全面禁售苹果产品。
苹果认为高通和自己之间的专利授权协议有不公平的地方,并指责高通的垄断行为会损害苹果以至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利益。双方各执一词,诉讼战也烧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据悉,苹果和高通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0起法律诉讼。
据不完全统计,高通与苹果已经在世界各地进行了50多场专利官司,涉及6个国家16个司法管辖区。
而2018年选择在中国打的这场官司,分析认为双方也是看准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据悉,2017财年,高通全球营收223亿美元,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近150亿美元,占高通当年总收入的65%。
尽管与苹果、华为的专利纠纷仍在持续影响高通的收入、利润,但在2018年Q4,高通支出了高达211亿美元用于股票回购,将其股价从56美元提升至75美元,此时高通手中仍握有121亿美元现金流。而这一举措也表明,高通并未打算向两大终端企业在专利战中妥协。
而对于在旗舰机、未来5G市场上完全依赖高通的小米、OPPO、vivo而言,虽然均期望QA大战能够雨露均沾地降低专利费,但这些企业通过高通技术开放获取的利益仍远大于需要缴纳的专利支出。
在4G时代,苹果直到2013年的iPhone5S才开始支持4G,比HTC、三星晚了两年多,现在并不能确定苹果对5G市场的战略,但在所有的筹码发挥作用之前,这场QA大战仍充满变数。
盗刷门事件屡禁不止
2018年10月份,有不少媒体报道了苹果“盗刷门”事件,发生盗刷事件的时候,苹果客服曾公开表明,用户应尽快检查账户密码是否泄露,并开启“双重认证”,可以防止盗刷发生。然而,尽管一些iPhone手机用户表示已开启“双重认证”,依旧苹果账户被盗刷。
其实苹果账户盗刷问题存在已久,之前“盗刷门”爆发之时,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受害者讲述遭遇事例比比皆是。盘点这些案件可以发现,盗刷过程基本一致,受害者苹果账户莫名在其他设备登陆,然后密集消费随后出现。
被盗刷的苹果手机用户表示,盗刷事件已经升级为集体被盗,因此苹果公司应该负有相关的责任。但遗憾的是,被盗的资金如何追回苹果官方至今也未发表正式相关的声明,甚至推卸责任。
苹果账户盗刷,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
2018年3月份安徽淮北警方破获了一起网络盗刷案。办案民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犯罪团伙的分工很明确:一部分人长期通过攻击网站或者购买的方式,获取海量的邮箱、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一部分人拿这些信息去撞库,获取正确的苹果账户ID及密码。一部分人利用这些账户及密码,通过购买游戏币盗刷他人苹果账户内余额。还有一部分人员负责对购买的游戏币进行销赃。
分析认为,苹果用户出现被盗刷根本原因都是在苹果手机的设置里授权开通了第三方的“付款”,这里包括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付款方式;另外,用户在开通第三方的“付款方式”时,苹果公司给的选项只有“免密支付”,否则就无法使用,用户想要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手段就必须同意授权,因次就会出现盗刷情况。
其实,苹果强制用户开启免密功能,存在侵犯消费者权益。
用户开通支付宝支付功能的界面中出现了一份由支付宝和苹果用户签订《支付宝免密扣款授权的协议》,该协议表明:“支付宝只是被授权指令的执行方,除非支付宝没有依照该特定第三方的指令进行操作,或者操作指令错误,否则支付宝不对本服务产生的损失和责任负责”。
“免密支付”必须同意,额度又默认“无限额”,如此的设置增加了用户潜在的安全隐患。虽然“免密支付”可以提高用户消费便捷度,但是同样可以给苹果公司带来更多的分成,用户通过苹果平台消费每一笔资金,苹果公司都可以从中按照比例进行分成。当用户在向苹果公司进行权益申诉时却发现,默认同意的协议里并没有苹果公司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当苹果公司与用户之间的支付协议的“缺失”,会让用户在遭遇账户安全的时候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当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一些苹果账户信息在社交平台上被公然出售。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强制开通用户的免密支付功能,却不与用户签署协议,如此的做法不仅违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也造成了用户的维权难。因为最开始没有协议,没有协议本身就是一个缺失,没有提示义务,没有网民协议,没有免责声明,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告诉消费者,一旦丢失手机,丢失移动端的时候,应当用什么方式及时止损。所以这种情况苹果是有责任的,而且这种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此外,大部分用户都习惯在各种应用在场景中统一账户和密码,一旦一个账户密码泄露了,随之其他账户也就危险了。黑客通过撞库登录用户的苹果账户,再借由免密支付之便,直接盗刷用户支付宝、微信或是银行卡内的资金。
由于苹果账户具有开放性,用户可以使用第三方账号作为苹果ID,比如QQ邮箱、126邮箱、163邮箱等,大部分用户习惯共用统一密码,因此一旦邮箱等账号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就可以拿着这些信息去苹果平台去撞库,以此获取苹果账户和密码信息,这是苹果目前将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由此可见,只要苹果公司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苹果账户天然的开放性只要存在一天,利用盗刷手段代充游戏币达到“洗钱”目的的事件恐难以被根治,苹果盗刷事件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