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当移动支付成为习惯个人安全如何保障

2018-06-12    中国质量万里行    文/姜子尘    点击:

  2018年移动支付安全便民宣传周启动仪式暨移动支付安全与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议题主要是围绕着移动支付的便捷与安全。宣传移动支付在便民惠民方面的重要作用,普及移动支付知识。

  现下,人们日常消费方式基本上都是基于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就用户平时消费所支付的方式问题,记者便采访了周边群众。“目前都是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现在谁还带现金啊,现金既不安全也不是方便。通常小事情都是采用网络转账的方式。”而群众所回答的基本上都是采用网上转账的方式来进行结算。

  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基于网络互连的多元化零售支付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民生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发展独领风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以深入渗透交通出行消费购物日常缴费等日常生活,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非现金支付业务的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增长了10.41倍和6.34倍。

  现阶段,在各种支付形式当中,毫无疑问,移动支付方式是发展的最为活跃也是最为广大消费者接受的支付方式。不过,移动支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亦备受关注。

  对此,在研讨会上,马国光坦言,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改进体验、便利百姓的同时支付风险随时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和转移,在开放环境下移动支付风险正逐渐成为主要支付风险类型,并呈现出隐蔽性、复杂性、交叉性等新趋势,移动手机端发生的账户盗用和欺诈呈现高发态势,给用户资金造成严重损失。

  他亦进一步表示,在支付领域是需要在安全和效率上形成更好的平衡:一是牢牢守住合规底线和自律的高线,把合规作为产品设计和运营的硬条件,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依法开展业务。切实防范风险。二是要完善和优化消费者保护救济机制避免短期行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三是做好反欺诈工作,进一步提升自身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联盟和跨行业协同,共同推动风险预警和信息共享、营造积极正面的行业形象。

  “安全是支付业务的首要目标、重中之重。”就此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支付工具管理处副处长翁泉在会上表示,移动支付的主要特点就是安全、便民和创新。安全标准不过关的产品和服务,人民群众用的不放心,便民惠民就无从谈起;在不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也不是真创新。“这就是为什么人民银行在出台制度和业务监管中都首先关注客户的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翁泉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必然有利于消减旧的风险,也肯定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对支付安全的要求,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市场机构要不断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和能力,始终安全放在首位。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自2012年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成立以来,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高度重视移动支付领域的权益保护和知识普及,具体开展如下工作:

  一、每年3·15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权利、责任、风险”为主题的“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活动,重点介绍消费者安全使用移动支付的注意事项,提醒其警惕不当使用带来的危害。

  二、每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活动,专门针对农民、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低净值群体开展专项宣传教育。

  三、每年9月在全国统一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今年还要加强与中央网信办、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在顶层方面进行协调和统筹,提高消费者移动支付安全使用技能方面的重点宣传。

  四、2017年正式建立了中国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动态掌握消费者支付结算包括移动支付知识水平和需求,研究分析消费者行为特点变化等。

  五、加强联动、创新手段,充分利用微视频、微电影、拍摄公益广告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的覆盖面和效果。

  不光如此,各大支付平台也就此出台了各自的政策,譬如:支付宝承诺被骗多少核实清楚之后,赔付多少。记者了解到,赔付机制最初是对实体卡的小额免签免密快捷支付而设置。为了提高客户体验,高效快速消费,各家银行都开通了小额免签免密的快捷支付,300元以下的消费,直接刷卡,不用密码不用签字。万一银行卡丢失后发生被盗刷的情况,由中国银联先行赔付。移动支付兴起后,这一赔付机制也复制到了移动支付上。

  我国在移动支付上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新兴支付工具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也进一步激化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了金融为民、便民和惠民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移动支付的创新发展在方便百姓的同时也给管理部门提出了新挑战。对此,翁泉建议,如果新兴技术的应用带来新的操作风险,新业务的缓解分化可能会增加新的节点,新参与者的加入有可能会架空市场准入管理。对监管来说,对待创新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同样也希望市场机构在创新中都是负责任的,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