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那阵子,全国时兴下海经商,公司拿出一笔资金,让我们几个年轻人开了个食品批发行。那时,我们要到300多公里外的省城去上货。一到省城的批发市场,琳琅满目的食品让我目不暇接。
在市场上走了一天,我发现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同是一种商品,一样的包装,价格却相差悬殊,比如一个黄桃罐头,从2元到1.3元之间有好几个价格。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是听批发商说:“差不了多少,贵的好吃,但不好卖,便宜的好卖,上便宜货就行。”那些商家很讲“诚信”,尽管你看不出产品的差异,但如果你花1.5元进货,他绝不给你1.3元的货,自称是讲信誉。我那时刚走出校门,哪里懂得什么质量,只知道便宜就好,可以多加价,有赚头啊!所以尽量挑便宜的上货。
因为那时候商品流通不畅,我们从省城上的货好多人都没见过,纷纷前来购买。刚开业一两个月,生意“相当”红火。可好景不长,不知怎么搞的,顾客越来越少。同时反映我们商品有质量问题的顾客越来越多。“你们的汤圆怎么热的时候粘牙,凉了就咬不动呢?”、“饮料一喝牙齿上一层蓝色,肚子难受得直咕噜。”、“午餐肉哪有肉啊,就是淀粉块。”、“味素里面怎么还有那么多精盐,到底是卖味素还是卖盐啊?”……那时候,几乎天天都有顾客来店里抱怨产品质量不好。
当时,我还振振有词地辩解:“这些东西也不是我们生产的,我只是卖,产品什么样我也控制不了,全市卖的不都这样吗?再说,虽然味道口感差点,但我们的东西便宜啊。”听我这么一说,消费者也就不吱声了,一直也没有要求退货的。于是,我禁不住洋洋得意了。这样经营商店,结果可想而知。当我醒悟到这些低价的食品质量实在太差、影响销售时,为时已晚,没有顾客再相信我们店里的商品,开业不到半年,我就知道了“门可罗雀”是什么样了。最终,商店坚持不到10个月,关门停业了。剩下的食品自己都不想吃,也不敢吃,最后都成了垃圾。
吃了不讲质量的亏,才知道质量重要,对劣质产品恨之入骨。1995年3.15前夕,一些部门组织企业开座谈会,在谈及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时,我忍不住讲诉了自己的经历,并很冲动地质问:“你们这些部门,整天抓来抓去的,怎么越抓假货越多呢?你们为什么不直接把全省几个大批发市场管住呢?”一时间,会场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一个部门的领导开了腔:“我们真是尽力了,就这么20多个人,整天东抓西查,根本管不过来,假冒伪劣商品就像是韭菜,割一茬长一茬,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啊!”那次座谈会,被我搅得不欢而散。
2003年,我考取到了伊春市质监局。在这里,我才知道了质量的真正含义和质量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抓质量的艰难。“难道产品质量就管不住、管不好吗?怎么能管好呢?”这些疑问一直在我头脑中萦绕。2004年,当我得知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从源头抓监管、提高工作有效性”的要求时,心里豁然开朗。“对、对,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要从源头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己一直没有想明白的事情,终于有了答案,胸中久积的郁结一下烟消云散了。
开商店虽然是16年前的事了,但我却一生难忘。回想当时的批发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诚信”;那时的食品监管,是多么的简单、乏力;那时的消费者,是多么的弱势;而当年的我,是多么可笑,也多么可怕。16年过去了,人们欣喜地看到,诚信经营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诸多商家兴盛的法宝;监管效果越来越明显;我自己则从一个质量违法者,转变成为一个质量维护者和倡导者。如今,每当听到人们在购买食品时问:“是新进的吗?质量怎么样啊?添加剂超不超标?”……尤其是看到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时,我就特别高兴。
前几天,我看到一组全市食品质量合格率的监督检验数据:2005年74.8%、2006年78.80%、2007年82.90%、2008年94.30%。我想,从这年年提升的数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质量变迁的足迹吧!(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质监局 徐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