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文/张增臣 记者 宿希强
2009,中国聚焦山东,世界聚焦山东。不仅仅因为山东主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不仅仅因为“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上榜鲁企逾两成,也不仅仅因为山东连续3年生产总值居国内第二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更让国人瞩目的是其背后的“山东现象”——是什么托起了山东这艘经济航母?是什么托起了山东名牌联合舰队?山东人如何完成了质量观、品牌观的转变?
在改革中觉醒
20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在一千多位专家评出20世纪100件大事的前十名中,与中国有关的有两件:一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另一件是始于1978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而和中国的大部分省份一样,山东真正崛起的历史节点也在改革开放之后。
从经济基础来看,山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农业传统实力雄厚,工业体系较为完备,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从文化底蕴来看,作为孔孟之乡,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同时又有着特色鲜明的革命文化、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
因此,当“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种子播撒在齐鲁大地的时候,十年间,从渤海之滨到鲁西平原,从泰山南北到黄河两岸,山东人快马加鞭地奔向了致富路。
尤为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齐鲁儿女又开始了培育和发扬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1983年,山东淄博周村。时任公社长行大队队长张中兴和村民们,为了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性地在村办企业里实行“股份制”,把村里的企业资产折成股份分给村民,并且制定出一份带有错别字的《股份条例》。就是这份现在看来并不规范、后被收入《中国农村经济年鉴》的条例,开辟了中国农村企业体制改革的新型道路,成为中国农村有史以来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的章程,完成了对中国股份制企业最初的启蒙。
5年之后的1988年,44岁的科长张伟从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辞官下海,引起轰动——他既不是待遇平移,也不是停薪留职,而是彻彻底底地与机关单位脱离关系,不保留任何职务,不要任何待遇,档案也放在了人才交流中心。可以说,张伟是中国第一批辞官下海者中的一个,而且是第一批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下海者。张伟也因此被坊间称为“山东辞官下海第一人”。据说,为了辞官张伟还辗转把报告递交到了时任山东省省长的姜春云手中。
其时的背景是,1983—1988年期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逐步承认、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因此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从张伟开始,山东的许多国营企业职工、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辞去公职,投身商海,“下海”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
这就是1988,中国改革的第十个年头。
这一年,山东省政府颁布了《山东省关于进一步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若干规定》;这一年,天安门城楼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这一年,“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也同样在这一年,青岛双星的掌门人汪海当选为中国首届优秀企业家——双星以淘汰解放鞋为标志,对产品进行不断地更新换代,以质量求市场,逐步成为全国制鞋业的领头羊。
自此,山东的企业真正开始有了品牌意识,开始向质量要效益。
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几年之后,在双星集团门口,有两个猫的雕塑,左边是黑猫,右边是白猫。黑猫脸上略显憨态,正紧紧抓着一只耗子,同时还瞪圆了眼睛盯着前方,寻找着下一个目标。漂亮的白猫不但不抓耗子,还在与耗子戏玩。雕塑的底座上分别镌刻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说三道四,双星发展是硬道理”。
打破思想框框
就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的那一年,山东的一个普通县级市的市委书记成为舆论的焦点。他,就是陈光。
1992年4月,按中央统一部署,诸城对150家市属独立核算企业进行审计,结果是“灾难性”的:150家企业中103家亏损,43家已资不抵债。其中一家市属单位仓库里“文革”时的军帽满满地堆着,军帽一戳一个窟窿,但这堆废物在账面上仍然披着国有资产的合法外衣。此种情形下,时任诸城市市长的陈光主导“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多种形式推进企业改革”的思路,对市内5家企业进行试点改革。
5家试点企业涵盖了四种类型:小型国有工业企业、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小型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
始建于1970年的诸城市国营电机厂是试点改制的第一个企业。10月,改革试点工作组进驻国营电机厂,推出两套股份制改造方案供职工选择:一是个人股不超过20%,国家完全控股;二是将企业存量资产出售给职工,国家以土地入股。
意外的是,这两套方案都遭到了职工的反对。国营电机厂的职工自己提出了一个方案:职工将企业资产全部买下,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入股,由企业有偿使用。
1992年12月,诸城市人民政府同意了这个建议:将国营电机厂“卖给”厂内职工。就这样,一场由诸城市主导,职工自己设计方案的国企改革开始了。
几天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消息:山东省公开“出售”一家小型国有企业。陈光“卖光”国企的做法很快成了全国最大的焦点。
1993年5月,在五个试点企业的基础上,陈光组织45个工作组进驻全市272家企业,开始全面改制。此时的陈光已由诸城市长升任市委书记,“陈卖光”也取代了陈光的真实姓名开始在全国流传。
自陈光改革后,关于陈光的争论亦由此开始。有人骂他变卖国有资产,罪不可恕;有人对他极为推崇,认为陈光为中国国企闯出一条新路子。
事实上,在陈光心里,他的改革之道并非完全“摸着石头过河”——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提及,“国有小型企业,有些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这句话就是陈光诸城改革的最大依据。
而最有说服力的是,诸城,这个不靠港口码头,没有铁路、高速公路,也不靠近大城市,自然条件较差的县级市,在陈光改制后发生了巨变。据统计,1996年的诸城与1990年相比,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7.3亿元增加到72亿元;财政收入由0.85亿元增加到3.2亿元。
1996年2月,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受朱镕基副总理委派,率中央九部委联合调查组赴诸城调查。最后,长达73页的调查报告结论是:诸城的改革,方向正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群众满意。接下来的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听取了调查组的汇报。3月2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带领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40多人到达诸城,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最后,对诸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探索搞活小企业的做法表示肯定。
十几年过去了,蓦然回首,陈光和诸城除了成为全国借鉴的国企改革样本外,还彻底打破了山东人思想中的条条框框,也彻底破除了束缚齐鲁大地企业腾飞的翅膀。自此一批山东当地品牌企业以令人瞠目的姿态改变了传统的“山东印象”。
在挫折中成熟
伴随着思想的大解放,伴随着国企改制的轰轰烈烈,1990年代中后期的山东,大批的中小企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开始形成密集品牌。酒业如孔府家、孔府宴、兰陵、秦池等;家电如海尔、海信、澳柯玛、小鸭电器等。
不能不提的是,在那个品牌星月辉映的年代,曾名噪一时的三株口服液与秦池酒给所有鲁企上了深刻而又生动的一课。
从1994年到1997年间,三株创造了超过48亿元的净资产,其1996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80亿元人民币。在当时的中国,这无疑于一个神话。
同样神话的是因为一举夺得中央电视台“标王”而名满天下的秦池,时任秦池销售厂长的姬长孔说出的一席话至今还让人久久回味:1995年,我们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的是一辆豪华奥迪。今年,我们每天要开进一辆豪华奔驰,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
但令人唏嘘的是,两年之后,几乎在同一时间,同样缺少风险预警机制的三株和秦池双双走向没落。尽管如此,三株和秦池还是完成了对企业品牌风险意识及质量管理的启蒙。
自此,山东的大批成长型企业品牌意识到了质量管理风险并趋于理性。其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引导企业狠抓全面质量管理,宣传贯彻实施GBTI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促进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上台阶、上档次,并在税务、信贷、产业政策、运输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加大名牌的培育和扶植力度,梯次培育名牌产品,海尔、双星、澳柯玛等系列名牌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山东省质检部门加大《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力度,积极开展质量法律知识进企业活动,大力开展“百名干部联系帮包百家企业”等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加大名牌培育力度,大大增强了企业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质量文化强省
2000年之后,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等因素作用下,山东经济社会呈现提质加速的上升曲线,其中2002年以来GDP年均增长14.6%。山东这个农业大省逐步成长为经济大省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总量跨入全国第一方阵,进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时期。
此时,相对粗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在这个阶段,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文化“软实力”相对薄弱的现实问题凸显,成为制约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既是全省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一环,也是高端人才荟萃、创富能力极强的“金窝窝”。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继2007年6月召开的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之后,2008年7月的省委工作会议,作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决策部署。
山东省确定,实施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载体建设等“八大工程”,同时围绕鲁文化、齐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滨海文化、泰山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打造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由此,山东这个以品牌企业主导的品牌大省开始向品牌城市为主导的品牌强省过渡。也由此,近年来山东出现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是:蓬莱、寿光、诸城等县级市,青岛、威海、日照等地级市甚至山东全省均开始整推城市形象,并频频在中央级媒体战略推广,共同打造“山东品牌”。
据山东省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以品牌推动文化产业,以文化塑造品牌,预计山东省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东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为山东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道路。可以预见,未来,山东,必将完成“山东品牌”向“品牌山东”的蜕变。
品牌山东是如何炼成的
2009-09-08 18:48 《中国质量万里行》 张增臣 宿希强
赞助商链接
网友评论
已有10人评论,点击查看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 1安信地板3种产品被检不合格 表示将立即整改
- 2苏泊尔产品信任度大幅下降 2012年表现不会很
- 3国产奶粉苦撑两年首次提价 称不涨价生存成问
- 4光明新鲜屋牛奶月内涨价 其他品牌暂不跟进
- 5婚恋网站“三托四骗”泛滥 实名制或成治骗良
- 6安信董事长承认三项指标不合格 称将负责到底
- 7“真假乔丹”引发名人抢注争论
- 8压岁钱坐地起价 网友戏称春节简直是春劫
- 9山寨版春晚礼服网上热销
- 10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半歇业 部分开业公司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