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本刊记者 袁啸云
北京,中国的首都,这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城市,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短短60年间,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
以汽车为例,1902年,汽车作为送给慈禧太后的尊贵礼物第一次来到京城;到1949年,汽车还是高贵得不得了的奢侈品,全北京城也不过2300多辆;如今,汽车已经作为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进入寻常百姓家,北京全市汽车保有量高达376万辆。
放眼今日京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北京已经稳步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然而,京城这翻天覆地的60年,似乎还有更加本质的体现。农业创新、工业发展、城市扩张、商业变迁……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质量建设。如果从质量的角度看北京这60年的变化,你会发现,社会经济的每一步发展,都真真切切地伴随着质量建设的坚定步伐。
质量,让奥运梦圆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伟大时刻。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开幕式中美轮美奂的焰火燃放,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如各色鲜花般一次次地在夜空中美丽绽放,特别是极具创意的“大脚印”,一步一步“走过”古老的北京城,给全球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人们走在奥运场馆翘首企盼,畅想中国的崛起与繁荣时,当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展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时,很少有人会想起,在辉煌的背后那些为了这届“无与伦比”(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语)的奥运会默默付出辛劳工作的人们。
此次共燃放焰火178个品种43693发产品,为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绚丽多彩的焰火的完美呈现,离不开质监人员的辛勤与汗水。在确定开幕式燃放产品的三个生产企业分别来自湖南、江西两地之后,北京市质监局迅速与湖南、江西两地质监部门建立烟花爆竹质量安全共管机制,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当地质监部门派人对三家企业实施了驻厂监管。质监部门对最后的进京产品进行批批检验和验收,确保了每一个产品均符合燃放要求。质监部门对焰火产品所采取的“源头监管、批批检验”的严密监管措施,为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焰火成功燃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不过,这对于质监系统来说,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工作环节而已。
“奥运会的服务保障工作从申奥成功开始那一刻已经全面启动,一切都准备得井井有条。我们建立了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成立了‘平安奥运行动’领导小组,全面指挥质监系统奥运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北京市质监局局长赵长山说起奥运保障工作,依然感慨万分。
奥运会是一项举世瞩目的重大活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一个重大工程,从奥运场馆和相关体育运动产品、信息通信、城市交通到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商业服务环境等,每一个方面的建设都和质量管理密切相关。
奥运会结束后,境内外媒体对奥运食品安全给与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质量问题是个战略问题,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正是对新中国60年来质量建设成就的一次全面检阅。
在新中国建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限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程度,中国的标准化、质量工作都极为薄弱。就是曾经在中国古代一度辉煌的计量,也只局限于度、量、衡这一狭窄的范围内,清代和民国阶段,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北京市崇文区南五老胡同5号门口挂上了一面新牌——北京市度量衡检定所,这便是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前身。
其后的数十年间,该机构先后更名为北京市计量管理处、北京市计量标准管理处、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最终演变为如今的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间,北京市计量、标准化、质量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都有待提高。
1978年,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如火如荼之际,我国申请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同年8月被接纳为成员国,时间从1978年9月1日算起。中国产业振兴的标准化战略和中国政府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建设由此开端。可以说,正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让北京市的质量建设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标准,与国际接轨
2009年7月30日,北京市马官营1路公交车站,实行标准化装备、标识统一的各类型公交车、出租车依次排列。这其中有便于残疾人上下车,把副驾驶座椅改造为可向外平转90度的出租车,也有为改善首都环境,采取纯电池驱动的零排放、无噪音公交车。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在北京市质监局领导的陪同下,正兴致勃勃地察看各类车型,郭金龙不时地叮嘱有关负责同志:“要以首都的高标准,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高效、便捷出行提供优质的服务。”
北京市长的此次调研,专为首都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而来。
在调研活动中,纪正昆也特别对北京市标准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奥运期间,北京市整合了国家、行业等多项标准,构建了高质量的奥运标准体系,为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突出作用。”
奥运标准体系涉及了体育、公安、交通、信息化、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商业服务、旅游和市政等9大领域,大部分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部分相关标准。在图形符号、食品安全要求、体育场馆及公共卫生设施相关的国家标准中,采标率达到80%以上。这些与国际标准先进技术水平看齐的国家标准为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提供有力的基础技术支撑和保障。
奥运会期间,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依据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交通道路、地铁公交站、商业服务业场所、医疗卫生机构、博物馆、体育场馆等重点公共场所的双语标识进行了检查和整改,新增、更换各类公共英语标志标牌总计43.25万块。规范后的双语标识清晰醒目,规范准确,使首都的整体形象与国际标准接轨。
针对奥运会1400余种食品原材料的需求,完成对4382个标准梳理和研究制定适用标准651个的任务,颁布了《奥运会食品安全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等15项标准,实现了奥运会食品原材料标准规范的全覆盖。
正是这些精细化的标准,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标准化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这在60年前几乎无法想象。
北京市的标准化工作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建立前,北平市工业生产落后,小农经济对标准化也难以提出要求。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北京市标准化工作从为农业服务开始,随后的十几年间,也通过调查企业标准,宣传贯彻国家标准,逐步帮助部分企业制订了服装等少量带有地方性的通用技术标准。
到了1978年,北京市标准化管理工作初见规模,机械、仪表、冶金、建材等主要工业局所属厂家生产的1173种产品中,1067种产品分别执行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还含有国际标准),产品按照各级技术标准生产在国有企业中已成为主流。
1979年7月31日,国务院颁发《标准化管理条例》,确立了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标准化工作有法可依。次年,北京市根据该条例规定,提出了企业生产产品要采用国际标准的要求。1982年,在有出口任务的企业中,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以及抽样方法、试验方法等开始尝试采用国际标准。北京首先对男女各色服装的规格系列和质量要求制订了11项标准,以京Q为代号发布。从1983年起,北京市每年有400余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共受理企业标准备案22168项,制订地方标准940余项,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680项。
有些人认为,中国需要独自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标准,并认为这是所谓建立“规则壁垒”的正确途径,这样的认识是不恰当的。按照WTO的规则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原来的产业机构、产品结构乃至体制也必然要发生重大变化。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发展动态,跟踪和赶超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已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为了发挥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总结标准在保障奥运工作规范化、秩序化、安全化和国际化等方面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组织全市有关部门在相关的9个领域开展奥运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形成了《奥运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奥运标准体系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一项宝贵遗产,将用于指导今后的社会经济活动。
监管,让百姓放心
随着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北京正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稳步迈进。如今的北京,是一个拥有着16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特大城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目前,北京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688家,企业数量众多,质量管理参差不齐。单纯依靠质监部门的外部监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开始走进企业内部,成了企业的自觉行为。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创立自己的名牌,关键还在于质量管理。
有人说,豆腐是正宗的中国国粹,似乎很有些道理。单说这白玉豆腐,老北京人再熟悉不过了。它可是北京的名牌,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从驴拉磨、人摇包,到电动磨、电摇包,再到豆腐自动化生产线,白玉豆腐见证了中国豆制品行业艰辛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盐卤豆腐、豆干,到素食豆制品,再到80年代引进的内酯豆腐,以至2003年自主研发的韧豆腐,传统制作工艺不断创新,企业也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工厂的惊天蜕变。白玉豆腐不仅口味独特,让人最满意的还是它的质量和卫生。如今,北京人每食用三块豆腐,有两块就是白玉豆腐。“吃着放心,口感又好”成为人们给它的最多评价,这也使它跻身于特供食品的行列。
就像白玉豆腐一样,燕京啤酒在北京也是妇孺皆知。20多年来,燕京啤酒跨越了世界大型啤酒企业100年的发展历程,靠的也是严格的质量管理。燕京啤酒生产实现了全自动生产系统控制。从进车间的空瓶起到整箱新酒送出生产线的全过程,燕京全部采用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装备,几百个光电开关、百十个编码器可以随时检测从激光验瓶到灌装出酒的全过程。燕京的国家级科研中心集合着众多世界啤酒工业之最,仅进口大型仪器设备就有近50种,不出20分钟,便可对燕京啤酒百种风味进行全面质量分析。燕京对生产工艺指标的控制就像医疗看病一样完全达到了CT和核磁共振的水平,从而有效确保了每一瓶燕京啤酒高品质。
回顾60年前,连年战乱纷飞,中国工业体系全面落后,企业生产尚不能顺利,更不用奢谈质量管理了。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建立起基本的工业体系,质量开始逐渐成为政府或企业领导关注的问题,但直到改革开放前,在质量建设方面的进展不多。改革开放后,当计划管理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产品质量问题开始凸现。北京市质量工作管理部门通过“质量月”、“北京质量行”等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以提高首都人民的质量意识。
国家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始于1985年9月,这标志着质量建设开始向制度化迈进。其时,北京市标准计量局开始进行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逐步建立起北京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先后确立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统一监督检查、定期监督检查等方式。以后每年根据市场反映,北京市技术监督局确定并下达抽查的种类,按照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生产与流通领域一起抓的原则,对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企业,帮助其进行整改。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质监部门针对重要工业产品、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工业品,以及消费者反映质量问题较多的商品实施质量监督抽查,抽查产品数量逐渐加大,范围逐渐扩大,确保产品的生产质量逐年提升。与此同时,质监部门还对生产企业开展了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对安全认证的产品和实行生产许可证的计量产品进行监督,进一步从源头上更好地控制了产品质量,推动企业自觉地进行相关的产品质量建设工作。
199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质量振兴纲要》,成为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指导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国上下的质量建设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2001年,国家质检体制进行重大改革调整,4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成立,全国质监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中的质量、标准和品牌意识开始高强度形成,首都采取了有力措施全面推行质量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
目前,北京市质检机构的检验领域已经扩大到食品、化妆品、茶叶、燃煤、油品、纺织品、建材、家电、软件等各个方面,对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各类产品的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在食品、软件等检测领域居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如今,北京借着“奥运”东风,继续向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目标昂然迈进,质量建设工作仍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将继续发挥独特的作用,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续写首都质量建设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