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冰消雪融,60载大雁北飞,60年春华秋实。祖国在巨变,生活在嬗变,报纸在变化。
我的父亲是个老报人。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从当时的国民党地方政府报纸转到了家乡党报,成了一名编辑。如今,他虽然已过世,但他当家乡党报编辑的版面在图书馆仍能找到。昨日,我到图书馆翻看他所编辑的泛黄版面,可知当时他的办报条件十分简陋,四开四版小报,黑白版面,“10万解放军势如破竹进城解放我市”的黑体字大标题非常醒目。1949年11月30日那篇消息报道的却是6天前的新闻。可见当时消息十分闭塞,新闻传播速度非常缓慢。
时间在这张报纸上轰隆隆碾过10年无情岁月。
1959年,由于“浮夸风”影响,家乡的报纸成了“吹大牛”的代名词,“水稻亩产超两万斤”“小麦亩产超十吨”的图片清晰地记载着那个年代的历史。我的父亲说,那时他曾编辑过一张“水稻亩产超两万斤”的图片,说的是家乡五棵柳公社的社员种植的水稻禾穗饱满,把一名6岁小孩放上去坐在上面都不会导致水稻倒伏的“特大新闻”。总之,吹牛卫星越放越大。今天你报道“水稻亩产超两万斤”,明天别的报便会有“水稻亩产超三万斤”报道见诸报端。
岁月在这颗“吹牛卫星”中卷过了10年无奈光阴。
1969年前后,因为“文革”,父亲所在的报社被当作“一株毒草”被迫停刊,所有编辑、记者全被下放。父亲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与农民一起种田种地,这才发现昔日编发的“水稻亩产超两万斤”稿件内容,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高产量,这个数字简直是异想天开。
10载难忘春秋随着巨响的春雷又穿越光阴隧道。
1979年初春,父亲接到市委宣传部来人通知,说要“复刊党报”。父亲洗脚上田,卷起裤腿,丢掉苇笠,骑着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入城,继续耕作他荒废了近10年的报纸时事新闻版园地。当时,接收新华社电讯新闻稿是用电报机接收。还是小朋友的我,因为妈妈要上夜班无人照顾,常要跟爸爸一起去上夜班,只见父亲戴着耳机,“滴滴答答”,接收新华社电讯稿,听一串字符,打印机就打出一行汉字。接收一篇稿要将一条条字符打印出来,再粘贴成一篇完整稿,十分耗时。一个版面完成交给印刷厂,再由印刷厂煅造字粒,再将字粒一粒粒排列出来,直到天亮时分才能上机印刷。报纸版面当然是黑白面孔。那时候,像家乡党报一样,全国的报纸都是黑白印刷。新华社从北京邮寄过来的黑白图片稿,到家乡再上报纸,一般至少要十天时间,新闻早已变成旧闻啦。家乡党报偶有广告就用套红印刷点缀一下,算是档次较好的报纸了。
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也是报业发展阔步前进的10年。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从此,家乡的党报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春天。记得从1989年冬天起,家乡党报率先告别铅与火的排版印刷旧时代,购置了电脑,安装了卫星接收系统接收新华社电讯稿,用激光排版。父亲每做一个时事新闻版面,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搞定,编审排版改动十分方便,版面美观大方。那台昔日接收新华社稿的机器被当作废品以每公斤1元钱的价格卖给了收买佬。
如今,新闻传播速度得到迅速提高,当天新闻次日可见报。对开大报、彩报、厚报,图文并茂,一桩桩巨变正在改变着新闻的视觉效果和信息传播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家乡党报与全国报纸一样,新闻传播速度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每天出24个彩版,有时甚至七八十个版,并实行报网联动,新华社电讯稿也在滚动播发给各报,用稿十分方便快捷,午夜发生的体育新闻和突发事件,早上便可见报,传播的信息更公信更权威更官方,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摇旗呐喊、击鼓助威。
白驹过隙,新中国成立60年,也是报纸发展的60载辉煌春秋。60年过去了,报纸虽然经历多次巨变,新闻传播速度和效率都在日益加快与提高,但它60年始终如一,不变的就是宣传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60年报纸的变与不变
2009-09-05 14:31 《中国质量万里行》 颜桂海
标 签:60年报纸
下一篇:建国六十周年乡村巨变
赞助商链接
网友评论
已有10人评论,点击查看
新 闻
推荐排行热点
- 1安信地板3种产品被检不合格 表示将立即整改
- 2苏泊尔产品信任度大幅下降 2012年表现不会很
- 3国产奶粉苦撑两年首次提价 称不涨价生存成问
- 4光明新鲜屋牛奶月内涨价 其他品牌暂不跟进
- 5婚恋网站“三托四骗”泛滥 实名制或成治骗良
- 6安信董事长承认三项指标不合格 称将负责到底
- 7“真假乔丹”引发名人抢注争论
- 8压岁钱坐地起价 网友戏称春节简直是春劫
- 9山寨版春晚礼服网上热销
- 10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半歇业 部分开业公司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