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投资公司推销年收益率18%理财产品
监管部门称,此类产品可能暗藏风险
“本公司代理推出一款投资理财产品,5万元起步,一年期收益18%。”近日,市民陈先生屡屡接到一家理财机构的电话和短信,向他推介一项高收益的投资理财计划,并号称不仅保本,而且保证收益。
今年以来,随着央行的两度降息,各类理财产品收益都在日益走低,该理财产品靠什么保证高收益?
委托理财,实际上是变相的借贷
按照陈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探访了推出该项理财计划的某投资公司A,发现前来现场咨询投资者数量不少,基本都是冲着一年18%的高收益来的。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理财计划是投资于无锡一家生物科技企业B,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通过专利技术,把污染环境的太湖蓝藻转换为有机肥,是一项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高科技环保项目,该项目首期需要2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投资者只要有不少于5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就可以参与投资,分为半年和一年两种产品,收益率分别为6%(半年)和18%(一年),到期后投资人可以收回本金并获取投资收益。
“该投资不仅本金安全,收益也百分之百予以保证。”A公司工作人员说,虽然实质上只是投资者和B公司双方的借贷行为,但投资者将和A公司、B公司以及B公司的担保方无锡某生态休闲农庄观光服务有限公司C共同签订一个四方协议。在协议履行期间,投资者不能撤回投资,否则B公司有权不支付收益,并扣除投资者出资本金的20%。而如果B公司逾期不支付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也视为违约,每逾期一天按总投资额的0.33%计算违约金。另外,担保方C公司为B公司提供了股权质押担保,质押物为C公司各股东股权总额的97%,质押物担保的范围包括投资本金、收益、逾期付款的四倍利息、违约金及由此产生的拍卖费、律师费及诉讼费等,质押物的总估价为3577.88万元。
一年高达18%的收益率受质疑
“股市不争气,金价起起落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自降息后也明显低了,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理财了。”在咨询现场,一名意向投资者私下与记者交流表示,自己正是冲着诱人的高收益前来咨询的。不过,也有不少人对一年18%的高收益率心存疑虑。“这么高的收益付给投资人,那这公司的利润率得有多高啊?不会是骗人的吧?”一名前来咨询的女士轻声嘀咕。
确实,与市场上常见理财方式相比,一年18%的固定收益,确实非常高。信托算是一种收益较高的投资方式,但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亮相的信托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基本在10%以下,6月第一轮降息后,新成立的固定期限类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更是跌到了9%以下。而且,这类产品基本不保本,投资门槛也很高,动辄数百万元。
至于银行系的理财产品,虽然投资门槛不高,多数5万元起步,但在今年两次降息后,预期年化收益在5%以上的已几乎销声匿迹了。
对此,A投资公司的解释是,B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用蓝藻转化成的有机肥等产品,一旦投向市场利润率非常高,完全可以支付投资人18%的年收益,投资人对此无须担心。记者随后在网上查询发现,A投资公司所述的B公司和C公司属于无锡同一家集团。记者根据网站上的电话和该集团一位负责人取得联系,他答复说,确实委托南京的这家公司在募集资金,7月底资金全部到位后,预计9月份就能投产。
有关部门称投资者需警惕风险
市金融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像A公司这样打着“第三方理财”旗号的机构,近年来涌现不少,但并不在金融监管部门管辖范围之内,也不知道是否有相关部门对其借款去向进行监管,因此,市民投资这类理财产品还是应该注意风险。
此外从本质上看,如此高的收益,其实是基于借贷获得的。据了解,近年来,各类民间借贷活动升温迅速,较高的收益吸引了不少普通投资者的参与,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全民放贷”的风潮。不过,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这种高利息的“击鼓传花”游戏相当危险,有关民间借贷的纠纷也越来越来多。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民间借贷发展较为迅猛的浙江省,今年上半年全省法院已受理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58037件,涉案标的额283.9亿元,案件数量达到2007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点。而一旦遇到纠纷,由于法律对于民间借贷还缺乏明确规定和引导,投资者的维权将成为难题。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