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是商业社会的一句名言,也解释了大多的商业行为,都是由于其背后的利益所驱使的。在个人信息遭到肆意泄露的“流氓行为”背后,“利益”无疑也是最大的推动力。
个人信息的价值,最大的体现在于其对垃圾信息的指向作用。垃圾信息的传播,为什么能够落到你的邮箱、手机上面呢?部分诈骗性质的垃圾信息,为什么还能准确地说出你的姓名职位甚至家人的信息呢?这是因为你的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某些人”的商品,将其分门别类地贩卖给了有需要推销楼盘信息、有需要出手假冒发票、有需要诈骗谋利的垃圾信息发布“源头”。
到底在个人信息泄露到被贩卖的过程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个人信息泄露的众多幕后黑手中,谁又是主要的“带头大哥”呢?继上期为读者带来了《个人信息泄露渠道揭秘》后,南方日报3C周刊“围剿垃圾信息”团队本期会带大家走进个人信息泄露的背后,看看谁从个人信息泄露中获得了利益!
互联网服务方:赚“蝇头小利”
“我加入过一个QQ群,里面汇集了一些个人信息的买家,在竞价寻购网站个人信息数据库。”有多年网站管理员经验的阿华对管理员圈子内的个人信息买卖行为并不陌生。“买家是什么人我们一般不管,交易方式一般就是先把数据库内一小部分的资料提供给买家‘验货’,证明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后,买家会通过网上转账或者其他支付方式购买整个数据库的压缩包。”对于曾经从买卖数据库的交易中小赚一把的阿华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划算的“生意”。
“向管理员买数据库的价格一般都很低,因为网站中对管理员开放的个人信息数据库一般信息量有限,多数仅为注册账号和邮箱之类的简单信息,对数据收集方价值不大。”据阿华介绍,出售一个普通网站简单的个人信息数据库,仅能获利数百元,部分较旧的数据库,更甚至是“半卖半送”,“现在买家对数据库的资料详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管理员所掌握的数据库也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胃口’了,所以这个买卖的渠道已经逐渐被更‘专业’的渠道所替代。”
阿华口中“更专业”的渠道,则指的是网站经营者这个“阳光”的职业。“网站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已经成为了当下互联网从业者一个‘小银行’了。”经营着一个小型团购网站的梁子月在“创收”方面颇有心得。“虽然团购行业现在竞争激烈,但是我有一些长期固定的客户。”梁子月指的是在他团购网站上长期购买的主要位置的“抽奖”和“秒杀”之类活动的商家。“这些商户虽然标榜是在搞‘抽奖’和‘秒杀’之类的活动,其实是在让用户去登记个人资料来参与,那用户的个人信息可谓是手到拿来,对于我这个网站经营者而言,也只是出租网站的响应位置,虽然‘租金’会比其他商户贵点,但是我并不会涉及个人用户资料搜集的具体行为之中。”
作为以阿华和梁子月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方,成为了互联网行业内个人信息的“掌控者”。他们也成为了个人信息的利益链中最早获利的群体,但是却只是拿了其中的“蝇头小利”。
信息贩卖中介方:倒卖赚差价
“我们手中掌握着1.5亿中国中高端消费者的信息。”这是今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罗维邓白氏公司贩卖个人信息时的一个令人胆寒的对白。央视记者在暗访中发现,罗维邓白氏公司通过向汽车销售、房地产、保险甚至银行等行业,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购买和搜集,通过整理和分类,将个人信息“梳理”成为了他们公司最核心的“商品”进行利用和销售,谋取利益。
按照罗维邓白氏公司的“销售人员”介绍,在他们公司是以某个人的单独一项信息内容称作为一个字段,对外出售一个字段的价格是0.3元,信息越详细,价格则越高。邮编、姓名、地址,电话、车型甚至个人银行卡信息等都可以作为价格衡量的“标的”。
“个人信息的贩卖已经是处于半公开的状况。”某咨询机构负责人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像“罗维邓白氏公司”这样的企业,数量众多。很多打着“数据挖掘”、“客户咨询”、“精准推广”等名堂的企业,都是“披着羊皮的狼。”“除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化经营的个人信息中介方之外,还有大量的‘个体户’形式的‘信息贩子’存在于个人信息泄露的利益链当中。”
“最新业主名单,有需要的老板请联系……”类似的“叫卖帖”在一些房地产网站的论坛内可谓屡见不鲜。南方日报记者就拨通了其中一个“兜售”信息的卖家电话。卖家在电话中声称自己拥有大量的业主联系方式,信息细致到了用户的姓名、电话、住宅地址、住宅面积和贷款信息等等重要的内容,而卖家更是在推销这些信息时为记者“指明”了使用的方向,“这些业主资料既详细又准确,最适合用在推销装修工程、家具销售和房屋贷款等方面。”按照卖家的报价,只要数百元即可获得广州某小区数千名住户的详细个人信息。
记者以先试试为由,让这名“卖家”提供了数个业主的个人信息来进行“验证”,笔者根据信息内的住址地址查阅了相关楼盘的信息,经过匹配后发现,住宅的地址和楼盘对应的房屋面积是完全吻合的。
“信息贩卖中介方就是个人信息泄漏利益链中的‘炒家’,赚的是倒买倒卖个人信息而获得的价差,是整个利益链中最让人深恶痛绝的一环。”某咨询机构负责人对行业内的“害群之马”感到无比痛恨。
个人信息购买方:房产商、中介商、广告营销商……
所谓买卖、买卖,有买才有卖?贩卖个人信息的产业链条之所以能够成型,除了要有丰富的上游供应方,大量的下游“消费者”也扮演关键性的角色。那么,究竟是些什么人这么热衷于购买他人的个人信息呢?在一家网页制作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严峰给记者提供了一些线索。“我上班的第一天老板就给了我一大叠印有密密麻麻名字和电话号码的打印文件,他说这是潜在目标客户的电话,我是新人,所以工作就是打电话去咨询这些的客户所在的企业是否需要人代为制作和维护企业网站。”没错!产品和服务推销,正是个人信息购买方对于大量个人信息产生高度兴趣的普遍动因。
相信大家都曾经碰到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楼盘或者房屋中介机构办理了相关服务后,其他一些楼盘、房产代理或者中介公司的业务和服务推荐电话就会接踵而来,而且没完没了。“我也没办法,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我们的底薪又低,都靠提成生活,没有单就没有提成,为了争取多点单也只能广撒网了。”南洲路一家房屋中介公司的小刘这样向记者解释道。作为销售顾问,他手中的潜在客户名单同样来源多样化,其中既有公司其他网店办理过业务的用户的登记信息,也有公司里“有门路”人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名单。“我估计应该是买的,反正现在买这种客户名单的价格也不是很贵,听说上千人的名单也不过50元。”
获取个人信息如此廉价,自然让个人信息购买方趋之若鹜,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做生意,卖保险、卖收藏品、卖教育课程的、卖房子的、卖基金……个人信息购买方的行业类别如此之多,早已让我们无法细数,几乎每类需要进行广告营销的企业和商家,都有可能成为个人信息的购买者,而且越是本小利大的,越是容易打个人信息的主意。这里面表现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骗子近日,广州荔湾芳村等多个区域的消费者就曾经致电本报热线投诉,称有电话营销打着某运营商企业官方促销的名义让他们购买手机,而导致这些用户纷纷上当的关键在于骗子们在来电推销的时候不仅能够轻易叫出他们的名字,还能准确地报出他们的身份证号码。在这里,购买个人信息的价值得到了“真正”体现,于是贩卖产业链也就得到了壮大的机会。
电信运营企业:他们最“无辜”?他们获益最大!
在目前的各类信息骚扰中,基于电话、短信的信息骚扰无疑是消费者最为反感的,但这又却是实实在在垃圾信息主流渠道,并且重要地位还在不断提高中。“群发短信的效果就是好,我们原来做图铃下载,1万个短信的群发出去,成本才不过300-500元,但是回短信定制的可能有上千个,光包月收入就要好几千,比在电视、电台或者报纸上做广告效果好多了,成本也省啊。”曾经在一家SP(信息服务商)工作多年的伍小姐在怀念SP2005年前的“黄金时代”时这样表示。然而因为SP的短信陷阱、群发滋扰,电信运营商在过去多年中都一直采取严格的SP接入管理,尤其是“二次确认”、“四个0取消所有定制服务”等政策的出台让SP产业迅速走向了没落。
但值得一提的是,即使SP市场得到严厉整顿,运营商们仍然被不少消费者认为是垃圾信息满天飞的“帮凶”之一。原因很简单,任何群发信息都需要经由运营商的端口渠道,而且运营商也会在其中获取收入。不仅如此,在SP服务由运营商和SP服务商二八分成的旧有商业模式下,即使用户是因为上当受骗而定制了SP服务,运营商也会在其中实现利益均沾。因此就算运营商大声疾呼其本身“不作恶”,而且制度很严格,但它们仍然是整个垃圾、骚扰、诈骗信息产业链中的获益者。
就算是到了如今SP早已式微的年代,运营商作为各类手机增值服务的代收费渠道,仍然在各种手机扣费软件、吸金陷阱中扮演着被迫获利的角色,甚至连诈骗电话这些看似和运营商没有直接关系的“生意”,作为网络运营者,运营商们仍然在其中赚到了电话费。
“所以说无论运营商号称自己多么无辜,都还是需要在治理垃圾信息、诈骗电话等方面负起自身的监管责任来,因为它不仅是相关信息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既得利益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娄耀雄称。不过,运营商在整个信息泄露利益链条中所需要负的责任还不仅仅是监管他人那么简单,作为本身就承载了全国过10亿用户的电话号码甚至是家庭住址、银行等各类信息的最大平台,加强自身管理,封堵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则是运营商更重要的使命。
去年9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曾经宣判了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包括三大运营商公司员工在内的23名被告因出售、非法提供、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而被判刑。据了解,虽然这个案件涉及多个单位保管的公民个人信息,但其中电信运营企业保管的信息占全部涉案的公民个人信息的95%以上。对此,娄耀雄称虽然目前各大运营商在员工入职时就与之签订了保密协议,并且针对客户信息保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没有道德底线的员工面前,保密协议只是一纸空文。”
对此,一位运营商前员工表示,由于客户信息存储涉及的链条很长,公司里能够接触泄密信息的人员众多,因此监管很容易落空,这使得运营商渠道成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个重要源头。“而且在目前电信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不少地市运营商为了完成任务,本身就开始承接短信群发之类的业务,或者自己就是制造了不少垃圾广告短信。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从法律法规上加以严格管理,根除垃圾信息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记者 叶丹 程鹏(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