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接连刊登了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各类骗局。11月6日,记者综合近期屡见不鲜的各类骗局,告诉大家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防骗方法。
这类骗局的目标人群———老年人
案例:10月31日,受害人崔大妈正在街上行走,突然有一个妇女向她打听附近有没有一位从新加坡回来的老神医。这时,有一个自称是神医孙子的中年男子登场,以消灾为名,与那名妇女合伙骗走崔大妈现金4万余元及一些黄金首饰。
分析:骗局也有它的“目标人群”。在这个案例中,骗子的目标人群就是老年人,因为老年人有些迷信,容易上当。
对策:提高警惕,不要轻易与陌生人说话,不要随便透露自己和家人的情况,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一旦上当后,要及时报警。
这类骗局看中———有人贪便宜的心理
案例:11月3日,市民刘先生从市区一家手机店出来时,一男子神秘兮兮地挤到其面前说:“哥们儿,我有一部新款手机,市场价都卖2000多元,我800元卖给你。”刘先生觉得确实不错。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两人以400元成交。但让刘先生气愤的是,自己买来的手机其实是个模型。
分析:设下名牌手机的诱饵,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理骗人。据悉,类似的骗局还有以名贵茶叶、金元宝等高档物品为道具的,消费者以为花了小钱占了大便宜,其实买来的全是假货。
对策:记住3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只要不贪便宜,就不会上当。
这类骗局盯牢———人们的善良
案例:“真没想到有人还利用假认亲戚来骗钱。”11月4日,刚下火车的杜先生就遇到了一位几十年不见的老亲戚。通过一番聊天,这位亲戚便吞吞吐吐诉说自己的难处,向杜先生借500元钱。杜先生回家一问,自家根本没有这样一位亲戚,自己上当了。
分析:这类骗局多是看中了人性善良的一面。骗子利用借打电话、假认亲戚等伎俩,博取受害人的同情,借机骗取财物。
对策:市民在和陌生人接触时,要保持冷静和提高警惕性,发现可疑人员应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