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来“染塑”食品层出不穷,让台湾民众谈“塑”色变——
961项产品,280家厂商,这是台湾卫生机构7日发布的最新“染塑”统计数字。自5月23日事件爆发以来,塑化剂风波已在岛内延烧了半个月,仍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烈,且已波及大陆、港澳以及所有进口台湾食品的地区,成为一场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
较真检验员揭开黑洞
影响巨大的塑化剂污染,最初被发现竟出于偶然。
今年3月,台湾食品药品管理部门一名52岁的普通检测员,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检测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数据。
虽然这项指标本不属于此次检测的范围,但较真的她还是花了2周时间,与各种物质的图谱进行了比对,最后发现这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而且浓度远超日均摄入标准600倍。
消息曝光后,有关机构迅速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台湾最大的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在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非法添加DEHP。昱伸公司负责人赖俊杰被捕后供认,他在起云剂中添入塑化剂已将近30年。随后,另一家起云剂供应商宾汉香料化学公司被曝光非法添加另一种塑化剂DINP。
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说,DEHP的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这次塑化剂风波是她30年来看过的最严重食品掺毒事件。
清查贩卖商12907家
最初,岛内受塑化剂冲击的产品主要是运动饮料、果汁饮料和茶饮、果酱或果冻、胶囊及锭状食品等,而随着调查的展开,波及面越来越广,已扩大至烘焙业所广泛使用的果酱香料中。
最新调查发现,“毒源”之一的昱伸香料公司曾将生产掺有塑化剂的香料销往台北市、台中市供烘焙业者制作面包。而台中市有关机构到其下游公司调查发现,昱伸向其供货已至少5年,下游厂商多达120多家且遍及全台。
目前,岛内被“塑”到的企业不计其数,包括台湾知名食品企业统一、知名保养品生产商白兰氏,以及夜市的果汁摊、连锁冷饮店,甚至连圆山、福华、欣叶、西堤牛排等知名酒店和餐厅也被牵连,影响层面可谓惊人。截至6日6时,台湾各县市共清查贩卖商12907家,下架产品21230项次。
饮料业衰退幅度或高达30%
塑化剂事件爆发后,由于事态严重加上岛内媒体炒作,台湾社会已呈谈“塑”色变的局面。岛内民众的消费习惯也受到影响,许多民众不敢再喝果汁,因此水果摊的生意最近明显变好。
事件对台湾食品业乃至出口也产生巨大冲击。有分析称,这起事件对台湾食品业所带来的损失恐高达千亿元新台币,特别是健康食品及饮料业的损失将最为惨重。
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理事长潘进丁认为,塑化剂风暴对饮料业冲击将可能持续整个夏季,预估今年台湾饮料市场将损失150亿元新台币,全年衰退幅度高达30%,将创下台湾有史以来最大衰退幅度。
“染塑”食品层出不穷,让台湾民众谈“塑”色变之余,也产生“这场风波到底已近尾声还是刚刚开始”的疑问。
一片喧嚣中,也有理性的声音呼吁:虽然食品业者短期内确实会受到冲击,但民众的健康更重要。为重建台湾的食品安全,业者应痛定思痛,全力配合新政策并检视自家产品品质,让危机变成转机。
同时,岛内一些人士开始反思如何“举一反三”地维护民众健康权益。台湾成功大学最新发布研究报告称,台湾室内灰尘的DEHP含量“全世界最高”;木质地板或打蜡也会使室内塑化剂浓度变高;过度使用塑胶容器还会提高孩童气喘几率,或让女童性早熟。
研究人员为此警告相关单位,在化妆品、保养品内应该全面禁用塑化剂,器皿则要制订“塑化剂溶出标准”,民众在生活习惯上也要避免或少用塑胶类产品。
新华社记者 傅双琪 张勇 林甦(据新华社台北6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