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央视报道,之前媒体报道了一种叫芦笋片的药,暴利达到了1300%,如今这个纪录轻松地就被另外一种叫做恩丹西酮的,也是治疗癌症的药给打破了,这种药的利润居然是2000%。
舆论剑指芦笋片下架,但是创造1300%利润率的芦笋片绝非“独孤求败”,近日有媒体在刊载发改委相关举措的同时,就配发了另外一种药的相关情况——恩丹西酮,也是和治疗癌症有关,也是同样令人惊叹的暴利。
有国家正式批号的恩丹西酮原料药,每公斤的市场价为6万元,可以分装12万5000支8毫克的针剂,平均每支的原料成本不足一元,加上包装及工资、管理等费用,成本也不到四元,而在医院的零售价却是每支80到90元。
在陕西省物价局的网站上,输入恩丹西酮,就可以清楚地查到一支恩丹西酮的最高零售价为84.80元。也就是说,如果以出厂价为基准计算,这个药的利润率高达2000%左右,比此前曝光的芦笋片还要暴利。
央视特约评论员王锡锌教授表示,他觉得这个价格过高,无非是两个方面出了问题。第一个问题可能是整个市场,医药的购销,表面上看是一个市场,但这个市场已经被严重地扭曲了。
另外一点是,流通机制环节太多,消费者没有选择权,没有任何博弈的能力,需要政府来监管,但政府的价格监管看起来在某些环节也出了比较大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指导价格本身就虚高,所以这两方面如果同时失灵,那带来的的确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接受采访时表示,报道里举的四川的例子,这个企业他曾经去过,这个例子其实还不够典型,还有比它的价格差异更大的,药品的价格,就是经过的环节越多,它的价格差异就越大。
王波说:“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价格形成机制是什么,坐在办公室,就能核对出真实的价格吗?原来叫成本加成,就是说你企业报的成本是多少,然后在这个成本上,给它留所谓的多少利润。但是这个事情就是说很难调查清楚,到底真实的成本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