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日获悉,今年1至9月省消委会共接到保健品消费案件115件,比去年同期增加30%。
“集中反映某些保健品疗效虚无而价格往往很高,让消费者感觉上当受骗。
受骗对象多是中老年人。欺骗手段层出不穷,受骗人数增多。受骗金额越来越多,还有人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消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这一情况,省消委会特发出今年第五号消费警示:谨防保健品消费中的五大陷阱。
陷阱一:专家讲座
在酒店、宾馆等场所举办免费“专家健康讲座”,其实是“专家”在讲述某某保健品效果如何神奇,获得多少奖项等,以赠药、免费试用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诱导购买,并套取消费者的电话号码,达到日后销售的目的。
陷阱二:名医义诊
在社区和村民组打着“名医义诊”的旗号,让销售人员穿上白大褂充当“名医、名师”,用虚假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并诱导消费者选择服用、购买保健品。
陷阱三:免费抽奖
在商场门口采用免费抽奖等促销手段,让消费者得到“优惠购买保健品”的大奖,有的还雇用“托”在旁边煽风点火,说自己也吃了这种保健品,效果如何如何好,现在又来购买等,诱使消费者大量购买。
陷阱四:传销式促销
采用传销制的促销手段,以发展下线得回扣为诱饵,鼓励已上当的消费者发展亲朋好友加入购买某品牌保健品的小团体,以达到“滚雪球”式的发展消费群体的效应。
陷阱五:上门推销
打着高科技的牌子上门推销,有的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难辨真伪,往往被销售员的花言巧语迷惑,买下昂贵的“灵丹妙药”,由于既没有发票也找不到店铺,出了问题无处只能自认倒霉。
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时,应查对其有无批准使用的保健食品标志和卫生部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文号。凡声称有保健、调节功能的产品,应有“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的批准文号。不要轻信广告里“能使肿瘤缩小”“根治”“根除”“不反弹”“有效”等绝对性用语,保健食品不能宣传疗效。 (记者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