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有一卡,走遍天下。如今拥有一张信用卡已不再是什么稀奇事,一些银行甚至提供信用卡上门办理服务,可谓相当人性化。然而记者调查中发现,在银行大量发行信用卡的表象下,隐藏着的是不可小视的金融风险。
随着软硬件的逐步到位,刷卡消费现象随处可见。
门槛降低:卡族泛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快捷的东西涌上街头,走进市场,如什么快餐、网购,刷卡消费也因为其便捷而受到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然而记者却发现,由于一些银行片面追逐发卡数量,致使卡族泛滥,埋下了产生呆账坏账的隐患。
记者在近一段时间的走访和调查中了解到,不少银行由于过于追求信用卡的发卡数量,将发行信用卡的门槛不断降低,对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资信审查也越来越流于形式,特别是那些将发卡业务外包的银行。另外,到目前为止,不少银行都开通了网络申请发卡业务,整个业务过程都不需与办卡者见面,办卡者只需提供并输入本人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就可以成为有卡一族。甚至许多银行在审核申请者资料时,只按申请者提供的电话号码问几句了事。还有一些银行的营销人员(包括银行临时雇用的信用卡发行业务员)提供上门办卡服务,他们不仅替客户代填一切基本信息,甚至连个人签名都包办。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还有一些银行(信用卡中心)“特意”培训营销人员,在遇到办卡者只办一张卡时,要趁办卡者在不知情不注意的情况下,把叠备好的两份或三份不同款式不同种类的信用卡申请书,叫办卡者填上一份,然后再把余下的两份或三份签上名字,以后银行就会给这位办卡者同时发放两张或三张不同种类的同一家银行信用卡。有些办卡者觉得很奇怪,明明办的是一张信用卡,怎么会收到三张信用卡呢?在XX银行上班的职员袁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各家银行向员工派发办卡任务的事已经不再是秘密了。有些银行不仅一线的营销人员每人每月要办出100张信用卡,就连不用接触客户的办公室人员,每人也有30张的任务。完不成任务,收入直接减少,有人为完成任务而教申请者如何填写虚假资料骗取银行信任,并顺利通过银行电脑审批系统获得信用额度。袁先生还告诉记者,办信用卡可得提成:1~30张每张8元;31~50张每张15元;51~70张每张25元;71~90张每张35元;90张以上每张45元……面对这样的发卡现象,记者心中充满了担心,如果有一天,其中50%的人不能按时或者无力还款,银行只能恶果自食。
恶意透支:甜蜜的“毒药”
在刷卡一族中,有一种现象不能忽视,那就是月底还钱时,当初刷卡的潇洒劲顿时全无。对于这些人来说,还钱之日便是大限到时,倾其所有,费尽心力。这样就有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在恶意透支后甩手走人。在银行提供的便利背后,金融风险悄然隐伏。
有资料显示,2006年仅广东省中山市3家银行因信用卡犯罪所蒙受的经济损失就将近180万元。其中,信用卡诈骗犯罪占了近九成,而恶意透支又占信用卡诈骗犯罪的90%以上,成为最常见的信用卡犯罪类型。警方提醒市民,信用卡的申请和使用应根据实际收入水平来按需消费。一旦透支消费要及时还款,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张茵茵(化名)小姐就因心存侥幸而触犯了法律。
据了解,张小姐今年25岁,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人,其母亲在小榄开了一家工厂,家境丰厚的她一直出手阔绰。平时张喜欢和好友逛街搜罗名牌衣服、手袋,尤其偏爱贵重首饰,无论金银珠宝价值几何,看到心仪的东西她都会想尽办法买到手。她母亲虽然家底丰厚,对她却非常严格,只把她安排在自己的工厂里面打工,每个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
为了能多点钱花销,张小姐在XX银行申请了两张信用卡,每张卡的可透支信用额度高达数万元。她将月收入虚报为5000元并偷偷开了收入证明;在“住址”一栏,她并没有如实填写实际常住地址,只留下了家中的另一处房址。信用卡轻轻一刷的潇洒让张小姐很快透支了大笔钱。母亲的严厉又使得她一直不敢向家里开口要钱还债。对银行越来越频繁的催款账单和电话,张小姐最终选择了换掉手机,断绝与银行之间的联系。银行无奈,只好报警。
警方很快就掌握了相关证据。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张小姐的信用卡消费记录基本上是在中山、珠海、顺德等地的金店或高级酒店等高档消费场所进行消费透支的,钱大部分都用来购买金银首饰,其余的则进行高档餐饮消费。警方认为,张小姐虚报收入、填写不实信息、换电话逃避债务等行为表明了其存在主观故意,涉嫌信用卡诈骗犯罪。警方找到了张小姐和张母,希望张小姐能尽快还款,争取从轻从宽处理。
谁知,母女俩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表示我就是不还钱,看你能怎样?小张的母亲甚至说“她欠的钱我不管,要抓就抓吧”。2007年元月,由于张小姐迟迟没有还款,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被警方逮捕。在班房里,张小姐十分后悔地说:“信用卡千万不要乱办海刷,它是甜蜜的毒药啊!”
学生卡族:父母埋单
“在校大学生一没工作、二没固定收入、三无资信证明。给他们发信用卡,无力偿还该怎么办?即使父母帮忙还,也会养成学生乱花钱的习惯,哎!银行的点子也真是够绝的了……”广州XX大学物理系就读大二的小陈的父亲老陈最近比较烦。
据了解,小陈老家是广西人,2007年1月,他与同寝室的4名同学一起办理了XX银行的学生信用卡,透支金额为3000元。后来另一家XX银行又到学校去办信用卡,小陈又办了一张信用卡。
这样,两张信用卡的透支金额就达到了6000元。分文没有就可以大手大脚地花钱,小陈失去了自制力。他花3000多元买了一部“诺基亚商务”手机,花1000多元买了一套衣服,1000多元用于日常花销,但由于家中迟迟没有给钱,小陈没有及时还款。没多久,他收到了银行发来的账单,几千元本金加上高额的滞纳金以及利息,使小陈不得不四处借钱偿还债务。室友见状,将此情况反映给其家人,闻讯后,可怜的老陈四处借钱千里迢迢从广西老家赶到广州,将儿子的信用卡缺口补上。
记者就此走进了广州市某名牌大学校园,对学生办信用卡消费展开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各种花销明显增加。由于要筹备就业、毕业、饯行告别,许多毕业生称自己的小小“财政”透支亏空。该校中文系毕业生小赵无奈地说:“因为开销骤增,最后不得不向朋友和家人借钱。”除了向身边的人借钱,他手中的信用卡已透支3000元。这笔“巨额”债务只有靠父母亲来还清了,要不然就没有能力偿还了……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与毕业生不惜透支推杯换盏、大摆散伙宴这道“风景”相呼对应的是,各家银行为了追求发卡量,在广州各高校设点大力推广银行信用卡发卡业务,这些银行的营销人员往往在学校的食堂、宿舍门口、人流量集中的地方摆摊设点进行信用卡推销。
一学生告诉记者,原先审核很严,要求出具身份证和学生证原件才能办理,到后来银行只要求学生提供两证的复印件,最近门槛更低了,只要能报出身份证号码就能顺利地办到一张卡。一位不愿道出姓名的知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这些银行为了向学生推销信用卡,有的派出自己的员工,有的委托中介办理,也有的干脆和高校实行利益挂钩,由高校发动学生办理信用卡。这些信用卡和助学贷款不同的是,高校不承担担保义务,一旦发生风险,不负任何连带责任。所以,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身上带几张卡已不是稀奇事。
记者打听到一名学生身上竟带着12张信用卡,他每个月都会收到银行寄来的还款账单,今天透支这张信用卡还那家银行的钱,明天透支那家银行的钱还这张信用卡。就这样,他一直在循环使用着这些信用卡维持自己的消费,但欠银行未还的信用贷款总额却越来越多。结果在这些学生中90%以上的信用卡消费都被家人知道,为避免让自己子女沦为卡奴、信用破产,刷卡透支的金额最终还是由父母亲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