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演员在桥上变脸
回应
重庆第一部城市形象片依旧经典
昨日,重庆电视台一位在机房播控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的工作人员回忆,当年这部形象片播放得最多的时段是央视新闻联播前两分钟,“在广告缺位的时段也是播这部形象片,所以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的记忆中,这部形象片是全电影胶片拍摄,而不是普通的电视胶片,“制作质量上乘”.该工作人员还透露,该形象片有两个版本,微博上很火的这个版本主题是“无限的重庆”,姊妹篇的主题是“我爱重庆”.记者看到,两个形象片中,有不少相同的画面。
昨日,重庆广电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形象片是重庆第一部城市形象片,也是全国最早的城市形象片之一。10多年过去了,这位负责人对片子的印象依然深刻,是1999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不久,为了展示重庆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风土民情而制作的。他表示,片子由重庆电视台策划制作,并邀请了中国着名导演、中国城市形象策划包装的先行者和领跑者范东阳参与制作,“现在看来,还是非常经典,画面和音乐配合得很好,拍出了重庆这座城市的精髓与气质。”
回忆
变脸10次完成一个镜头
重庆有句俗话:“在重庆骑自行车,不知道是谁骑谁。”视频中,一市民推着自行车前行的画面让重庆网友会心一笑。昨日,记者联系上了视频中这位推自行车的市民杨先生。杨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在电视台工作,临时客串了这个镜头,“还记得拍摄地点在文化宫中门到大门之间”.
鹅公岩大桥上变脸的画面,也让网友为之震撼。昨日,这个镜头的表演者、42岁的杨坤玖告诉记者,自己9岁开始学习川剧表演艺术,当时受邀参与了拍摄,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实际上有三个演员试镜,杨先生拍摄了两次,每次都变脸10次才最终完成这个镜头,“当形象片播出后,我非常激动。”
点评
片子“接地气”引起网友共鸣
“这部重庆城市形象片堪称经典”,在重温了这部片子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尚鸿认为,这部形象片不仅展示出重庆的历史人文特点,还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迅速发展的重庆。整部片子剪辑手法运用娴熟,采用声画蒙太奇的手法,将画面、声音、文字剪辑得浑然一体。能看出来,在制作这部片子的时候,制作者把城市当做了一个人,片中的宣传语很好地概括了这个“人”的个性特点,整部片子充满了诗意。
在杨教授看来,这部13年前的形象片如今能引起众多网友共鸣,与片子“接地气”(最本色的城市生活)是分不开的。片中展示了重庆的各个阶层的生活面貌,有力哥挑担的情景,有小贩擦鞋的场景,有市民休闲喝茶的场景,“俗气”的生活画面,却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形象。短时间内便让观者在轻松、悦目的环境下,迅速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过往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