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花丝镶嵌的前世今生

2010-06-15            点击:

       它曾是“燕京八绝”之一,也曾是历代皇家御用之物,却淡出人们视线几十年。在珠宝首饰日益时尚化的今天,传统工艺花丝镶嵌开始重新浮出水面。北京昭仪翠屋等珠宝企业纷纷与这项工艺的老艺人合作,让它再次释放出应有的魅力与光芒。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又称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或用锼弓锼出图案,并镶嵌宝石而成。

    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要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制作花丝镶嵌饰品,要经过制胎造型、花丝成型、烧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后方成半成品,再烧蓝或镀金银,提亮。有时,还要再“镶宝”或“点翠”方能整体完成。花丝镶嵌的精髓在花丝,后期的镶嵌、点翠则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由于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历史上花丝镶嵌一直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其工艺在我国历代的宫廷饰品和礼器中均有呈现,也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工艺特色之一。

    花丝镶嵌·前世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花丝镶嵌工艺早在商代就有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匠师们制作出了细如发丝的金银丝,将其嵌入青铜器之上,俗称“错金银”,这就是花丝工艺的萌芽。

    汉代,细丝工艺已相当精湛。宫廷匠人创新出金粒焊缀工艺,将细如粟米的小金粒和金丝焊在器物之上组成纹饰。以金丝穿缀的“金缕玉衣”即是当时花丝水平的见证。

    隋唐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安定繁荣,也让花丝工艺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唐代在金银器制作工艺方面,既善于总结和继承前人的成就,又思路开阔,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中的丰富营养,创造出一种五彩斑斓、璀璨夺目的崭新文化,花丝工艺也在此期间由简洁发展至繁复。

    宋代一反唐代的雍容华贵,转为素雅精巧,运用立体浮雕形凸花工艺和镂雕的装饰工艺将器型与纹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器物的立体感与逼真感。花丝工艺中的“掐”、“垒”在饰品的设计造型中成为重要应用。南京幕山北宋墓台出土的一批金银器制品,其中的一件鸡心形金饰品以镂空、錾刻、掐丝等手法制成,充分展示了宋代工艺的高超技巧。

    明代,花丝镶嵌发展至巅峰阶段。上至帝后的皇冠,下至后妃命妇的礼饰配饰,均大量采用花丝工艺,留下大量经典传世作品。北京的花丝镶嵌经辽、金、元的发展,至明朝时,京城花丝镶嵌工艺中的堆、垒、织、编,掐,填、嵌,錾等技法已样样俱全,尤其是难度较高的编织和堆垒技术运用巳十分纯熟。“京工花丝”至此名甲天下。

    清代,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花丝镶嵌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专业,主要生产与加工协作关系非常密切。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多雍容富丽、风格与明代不同,较深厚,以錾、嵌为主,工艺制作上则把实錾、攒炼、镶嵌、点翠、烧蓝等技术手法结合起来。金银工艺和玉雕工艺也相互结合,运用自如。

    辛亥革命后,宫廷艺术散落民间,金店、银楼纷纷开张。据统计,仅北京就达百多家,花丝镶嵌行业极为兴旺。民国时期,贵妇名媛皆以配戴有花丝镶嵌工艺的珠宝首饰为身家品味的象征,许多花丝精品珠宝出口到国外。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将花丝镶嵌作为赠送给外宾的国礼和重要出口创汇产品,20世纪70〜80年代,花丝镶嵌在国际工艺品市场上曾经一度辉煌。

    花丝镶嵌·今生

    北京通州地区被誉为中国的花丝镶嵌产业基地,曾辉煌一时。1958年在通州孔庙遗址上成立的北京花丝镶嵌厂,成为当年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地。20世纪70年代是北京传统工艺的巅峰时期,那时北京花丝镶嵌厂有大批熟练技工和雄厚的科研开发力量,其工艺水平超越了清宫造办处,全厂有技师1000多人,产品以出口为主,名家名作辈出。至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出口订单数量锐减,一直到2002年工厂破产。之后,不少技工改行,目前能够继续从事花丝镶嵌行业的仅50余人。国内多数以个人为单位的小作坊也处在艰难经营的状况中。

    由于工厂破产、老艺人们相继去世以及健在的国家级大师年龄偏大等原因,花丝镶嵌技艺出现人才断档的濒危状况,亟待抢救与保护。目前,只有极少一部分花丝镶嵌技师,以个人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花丝镶嵌饰品的加工。

    年近70岁的著名花丝镶嵌工艺师白静宜曾是北京花丝镶嵌厂最老一批技师之一,从事花丝镶嵌工艺将近50年。现在,她已成为花丝镶嵌工艺的惟一传承人。白静宜介绍,在其十几个人的工作团队中,多数技师的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由于花丝镶嵌工艺细分工种繁多,通常每位技师只需熟练并精通一个工种。但现在从事这项工艺的人数逐年减少,这些年事已高的老技师们技艺反而更加全面,每人都能独当一面,同时操作几个工种。

    花丝镶嵌工艺在当代民间化的发展中,受时代影响其宫廷奢侈品的属性被刻意淡化,以工艺品的面貌推出,抽离了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其工艺价值。以往旅游工艺品概念的推出,更将花丝镶嵌等同于廉价纪念品,大量的粗糙、低劣甚至假冒的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破坏了传统花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花丝镶嵌发展于宫廷,历来一直为皇家御用。白静宜认为,由于它们用料珍奇且全由手工操作,不可能批量生产,花丝镶嵌工艺产品实际上是珠宝奢侈品的一种,并且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它所面对的市场,应该是真正懂得这门工艺、相对小众的市场。

    受市场需求不畅和产品创新不足、设计样式陈旧等原因,一些花丝镶嵌工艺作坊的经营现状并不乐观。当一些企业了解到这些问题后,便从资金支持等方面与老技师们合作,试图呈现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原本真实的面目。在2009年中国·北京国际珠宝展上,北京昭仪翠屋公司就曾展示过一尊技法极其精致的作品,使参观者无不为之惊叹。2010年6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非物质遗产展览上,这件名为《祖国颂》的作品再次展示在众人面前。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两件花丝镶嵌工艺品亮相,引来无数观者的称赞。据了解,北京昭仪翠屋通过与白静宜工作室合作,正在赶制即将推出的花丝镶嵌工艺产品。同时,正将北京通州区重新打造成“花丝镶嵌工艺基地”的形象。

□ 本刊记者 赵雪/文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