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凌晨,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幕惨痛的悲剧:夫妇俩带着双胞胎女儿中的一位,驾驶菲亚特轿车前往医院就诊,在祁家园路口遇红灯停车,几秒钟后,一辆英菲尼迪轿车驶来,猛烈地把菲亚特撞了出去。这起事故造成菲亚特车中的父亲遇难,母亲左腿不一定能保住,腰椎骨折、颈椎骨折、胫骨骨折,孩子事隔5天尚未脱离危险。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在瞬间被击碎。人们不禁潸然泪下,为可能身残的母亲日后如何带着2个孩子生活而担忧。同时,更加无比痛恨肇事者的冷血和不负责任。对于每一位驾驶者而言,则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汽车是安全的汽车,如何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每当提到汽车的安全性,一些人总是津津乐道钢板问题,以为钢板厚就安全。事实上,出于降低油耗和成本控制的原因,现在的汽车设计师都在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把钢板减薄,0.6-0.8毫米的钢板厚度是目前小汽车的主流。但是,薄钢板并不意味着汽车不安全,因为,小汽车的自我保护并不是依靠钢板的薄与厚,而是结构的设计以及结构的材质。现代汽车的车身结构,有的地方柔软,有的地方刚硬,目的只有一个:让车体前部在碰撞时吸收大部分能量,尽量降低驾驶舱变形的可能,保护驾驶舱内的人员。比如,汽车底部有两条纵梁,纵梁内壁的钢板厚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越靠前越薄,越靠近驾驶舱越厚。发生碰撞时,纵梁可以逐级线性变形,从而吸收大部分撞击能量。
所以说,汽车的安全性能,取决于结构的设计。奔驰的SMART够袖珍吧,它的安全性能并不低,原因就是完美的结构。不过,几乎是所有的小汽车,后部的结构强度,比前部要弱一些。多数汽车碰撞测试,也都是以正面和侧面撞击为主。像菲亚特遭遇的这种后部猛烈撞击,换成什么车,恐怕都禁受不住。毕竟,汽车的安全防护即使再完美,也是设定在一定范围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多豪华的汽车也不行。还记得戴安娜吗,她在罹难时,乘坐可是奔驰S级轿车。 #p#副标题#e#
正是由于汽车的安全性源于结构设计,所以,三厢车比两厢车在追尾时更安全的说法,也不是很准确的观点。两厢车虽然没有凸显在外部的行李仓,但其内部还是具备行李仓的,照样能起到追尾时的缓冲作用。至于说三厢车就一定安全,也得看前提,比如我曾看见过一辆捷达被追尾,肇事车辆时速不足40公里,而且在撞击前踩了刹车,依旧把捷达的行李仓撞进了后排座的位置,后排座被挤压到了前排座。
汽车在追尾时的安全防护,比正面碰撞时所具备的安全防护要少得多,这是一个遗憾的事实。我们应该了解到:被追尾时容易受到最大伤害的,是车内人员的颈椎。因为,被追尾时,身体在座椅椅背的支撑下,随车往前运动;头部通常与头枕留有一定的空间,由于没有支撑,在惯性的作用下往后,此时颈椎极容易受到伤害,甚至瞬间折断。所以,一些汽车装备了主动式头枕,在前排座的椅背内,设计了一个连杆,发生来自后部的撞击时,身体重量挤压在这个连杆上,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头枕向前移动,最大限度地防止头部猛烈后仰,保护人员头部和颈部的安全。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关键时刻可以救命的配置,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中却不普遍。我查阅了一下各家制造商的网站,明确标明具备主动头枕的,有沃尔沃全系、斯柯达明锐、现代新胜达、马自达睿翼、宝马5系、奥迪A4L、奥迪A8L、奔驰C级、奔驰E级、奔驰S级、大众高尔夫、日产天籁、日产轩逸、日产奇骏、斯巴鲁傲虎、斯巴鲁森林人、本田思铂睿、本田奥德赛、讴歌、雷克萨斯的LX570、LS460L、LS600hL、GS450h、460/300、别克新君威、新君越等车型。一汽-大众的速腾标明装备了安全头枕,不知道是不是主动式头枕。虽然上述资料并不全面,但市场上最常见的几辆中型车全部缺席,此外,自主品牌在这一层面也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