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签约沃尔沃只是一个开始
美满婚姻还需苦心经营
□ 本报记者 王 辉
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穷小子”与“洋明星”终结连理。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这一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与瑞典两国之间企业合作的一大佳话,它对中国汽车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18亿美元结“姻亲”
据了解,沃尔沃汽车1999年被福特公司以64亿美元收购。2008年1月,吉利曾向福特提议收购沃尔沃,但当时福特没有出售意向,提议不了了之。随着美国汽车业危机加深,2008年底,福特宣布有意出售沃尔沃。吉利力挫国际竞争对手,在2009年10月被定为优先竞购方,并于去年12月与福特就收购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吉利集团最终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所有的收购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吉利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除了股权收购,本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轿车、吉利和福特汽车3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这些协议充分保证了沃尔沃轿车的独立运营、继续执行既有的商业计划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协议,吉利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同时也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使得生产更贴近中国市场。据了解,吉利将继续保持沃尔沃与其员工、工会、供应商、经销商,特别是与用户建立的良好关系。交易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继续保持沃尔沃轿车在安全环保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拓展沃尔沃轿车作为顶级豪华品牌在全球100多个市场的业务,并推动沃尔沃轿车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的发展。
只是良好开端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收购沃尔沃有助提升吉利的技术和形象,但是收购以后的道路却显漫长艰难。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中国汽车工业迈向海外重要的一步,吉利最看重的是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和环保技术,显示出吉利的战略眼光,这也显示了中国汽车的战略眼光。但是,吉利能不能经营好这段婚姻还是个问号。因为双方毕竟存在着文化、经营差异,另外,中国车企并没有经营高档品牌的经验。
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博士梅新育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之所以并购,是想获得对方的先进技术、高价值的品牌、成熟的销售渠道。而汽车产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的行业,普遍运用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汽车企业不要高估海外并购的作用。他认为,致命的失误常常发生在形势一派大好之时。目前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海外并购仍存在潜在问题。首先,通过并购获取技术的思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为东道国和被收购企业可能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限制条款,尤其是弱势品牌企业收购发达国家的强势品牌企业时,限制性条款会很多。即使成功获取技术转让也不能替代自主消化吸收和后续开发。第二,能够成功收购品牌不等于能够成功摆脱被收购品牌的拐棍,不意味着能够成功具有独立的纵横市场的能力。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这个能力不是依靠并购来实现的,它需要脱胎换骨。梅新育举例说,联想收购IBM并没有成功摆脱IBM,现在即使在发展中国家越南,联想电脑仍然是“联想IBM”的联合品牌使用,联想并购5年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IBM。第三,要防止债务负担及相关汇率风险。被收购的企业一定在债务上有问题,这就需要收购后融资来消化债务。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并购都是使用外币贷款,这就会面临着外汇利率变化的风险,除非人民币对美元持续保持着强势,这是不可能的。最后梅新育告诉记者,海外并购并非最优选择,只能是次优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研究员赵英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个大好的机遇,但是,这只是双方商务性收购的第一步,距离成功只是刚刚走过1/5的路程。双方今后如何整合、技术融合,消化吸收将值得关注。他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应该具有3个步骤:首先让产品走出国门。第二要立地投资,通过立地投资,尽快熟悉当地的法规、市场、民情并获得当地的政治、人才资源最重要。第三步才是兼并。他建议企业走出国门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桑塔纳国产化需要了7~10年的时间,看来吉利要完全拥有沃尔沃的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购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质量报》
王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