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总裁洒泪道歉 召回事件余波未息
华盛顿不相信“眼泪”
□ 本报实习生 张 毅
2月2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众议院,丰田公司总裁丰田章男出席了由美国国会众议院监督和美国政府改革委员会就丰田召回事件举行的听证会。丰田章男认为导致大规模召回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在过去几年中,汽车业务过于急速发展。
黯然背负家族荣誉
当晚出席完听证会,面对丰田美国公司的员工时,丰田章男潸然泪下。
在听证会上,身着灰色细条纹套装的丰田章男用英语表示,他比任何人都希望丰田汽车是安全可靠的,因为“每辆丰田汽车上都有我的姓氏”。
背负着整个公司的期待和家族的荣誉,丰田章男坦承丰田汽车公司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过快,超出了公司的掌控能力。在丰田章男的开场白中,他表示,“我本人以及丰田公司都并非完美。我们从未逃避问题,或是假装没有注意到。”
和之前披露的书面证词一样,丰田章男认为导致大规模召回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在过去几年,汽车业务过于急速发展。丰田章男表示,“坦率地说,我对丰田增长太快感到担忧。对丰田来说,首先是安全,其次是质量,再次是销量。”
回顾丰田的历史,丰田的过快增长源于其早年提出的力争全球第一的目标。1995年,时任丰田社长的奥田硕提出“丰田首先要占据全球汽车市场的10%,到2010年要达到和通用汽车现在市场占有率一样的15%”,自此,丰田便开始了持续十几年的高速扩张。1990年,丰田在14个国家拥有20家工厂,而如今丰田已在26个国家建立了近50家工厂。2003年,丰田超过克莱斯勒和福特,2008年又以897.2万辆的销量将通用从占据了76年的世界第一的宝座上赶了下来,成为新的世界汽车业盟主。
丰田章男认为,“丰田汽车正处在十字路口。我们需要反省业务的每个环节。”
承诺赔偿积极召回
不过,丰田章男仍然拒绝承认公司产品的电子控制系统设计存在缺陷,也否认了公司隐瞒事故报告的说法,“我绝对相信丰田的电子节气门系统不存在问题。”
在听证会上,丰田公司还就赔偿问题做出了回应。他们向立法委员会承诺了丰田汽车的安全性,并就召回事件达成和解,丰田将提供“上门召回”的服务,并对亲自驾车返厂召回的消费者给予交通费用的补偿,并在汽车修理期间,提供同型号车辆进行使用。
对于中国市场,一汽丰田原定于2月28日开始启动的RAV4召回程序,也已经提前于2月17日起正式启动。据经销商介绍,提前启动召回程序是因为需要更换的配套零部件已经逐步到位。
丰田“亡羊”日汽“补牢”
日本国土交通省2月26日表示,日产、铃木、大发等3家日本汽车公司均宣布将分别召回各自生产的部分车辆,预计总数超过57万辆。
报道指出,由于空调部件存在瑕疵,铃木汽车宣布将在日本召回43.2366万辆汽车。主要涉及两款车型,日本交通省表示,存在故障的车型已引起至少两起起火事件。
同时,日产此次召回7.6415万辆汽车,主要为2007年~2008年生产的10种车型,包括骐达、Cube和March等。原因都是与发动机相连的电缆存在故障。日产汽车目前已有161起关于电缆连接问题的报告,但没有出现任何事故。报道称,这些被召回车型中还包括一个以马自达品牌销售的车型。此外,日产表示,对于日本市场以外,存在相同故障的2281辆汽车也将采取召回措施。
而此次大发召回包括Atrai和Hijet在内的4款车,总数达到6.0774万辆。日本交通省称,召回原因为气囊电线有安全隐患,但没有出现事故报告。
报道指出,继丰田因制动系统在日本国内召回22.3万辆汽车后,铃木的此次召回为日本最大的一起召回。
利益博弈欲速不达
丰田总裁的含泪道歉,让丰田汽车召回危机似乎暂告一段落。然而,隐藏在丰田召回背后的利益博弈,却让人深思。
在丰田召回事件中,丰田面临的是美国各方的组合式打压。无论是在法律咨询、社会舆论、金融市场评级等方面,丰田都显得势单力薄;而美方动用的是整个国家机器,对丰田采取的是多方位的有步骤的打压。
在这场博弈的背后,是美国欲重塑制造业大国地位的事实。
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重构美国经济,迄今已实施一年多。美国各界也很清楚,未来的经济复苏,不可能选择直接导致本轮危机的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汽车业属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美国制造商在这一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美方对此也寄予厚望。
一个事实是,经历此次丰田召回事件,丰田汽车1月份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回落,而美国本土汽车销量趁势上升。
此次丰田召回事件中,有分析指出,造成如此大规模的召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过去几年,丰田为了抢占市场,忽视了产品质量把关与过紧控制路试的成本。市场的快速扩张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机”,但“危”也会潜伏其中。
我国一家车企的负责人曾坦言,汽车市场的每一次高速膨胀,往往伴随着质量与服务投诉的增加:当市场不断稳步发展时,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产能、销售布点、售后等多种问题,以一种较佳的状态迎接消费者;而当市场的需求急速增长,企业处于连续赶工的状态下,产品的质量还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吗?《中国质量报》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