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桑塔纳畅销29年的荣耀并不属于中国人

2012-12-20    车讯网        点击:

    伴随着桑塔纳上市,有人如同打了鸡血——盛赞、回顾、热议,忙个不停。对此,我很纳闷,其一,桑塔纳其实就是三厢波罗换了个名字;其二,不管桑塔纳如何辉煌,它毕竟是外人的产品,咱们兴奋个啥?

    桑塔纳是第二代帕萨特,这款车在其老家是个失败车型。这句话并非恶意讽刺,与同时代、同级别的车相比,它真的很差,在80年代开过达特桑、蓝鸟的人,如果同时也开过桑塔纳的话,一定会认同我的观点。但也没啥好惊讶的——比亚迪的紧凑型车F3畅销了好几年,为提升品牌形象,推出中型车F6,但销量比F3差远了。与比亚迪一样,大众汽车在80年代同样很需要提升品牌形象,于是,中型车帕萨特应运而生。以造甲壳虫起家的大众,没有造中型车的经验,所以,前几代帕萨特没能大获全胜,是很自然的事情。要知道,帕萨特在欧洲获得成功是从1993年的第四代车型才开始的。

    在我国(此外还有巴西),桑塔纳如日中天,并非是它本身有多么优秀,而是我国当时的民用轿车工业几乎为零,能买到的全是价格昂贵的进口车。假设当时有更多的轿车实现本土化,估计桑塔纳早就被淘汰了。

    当大众汽车完成原始积累,图谋进一步发展时,恰逢中国有发展轿车的愿望,大众汽车如鱼得水,30年间发展得膀大腰圆。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与其说是因为德国品质导致大众汽车在中国很受欢迎,不如说是中国市场帮助大众汽车走向了成功。

    有人认为桑塔纳促进了中国轿车产业的发展,我一直试图找到这种说法的数据支撑。但我首先找到的是,日本、韩国在发展汽车工业过程中,都把品牌作为最后的防线,他们没有像我们这样,慷慨地把自己的市场全盘让出。  如今,车型不再匮乏,消费者的眼界也逐渐开阔了。上海大众于是推出了新桑塔纳。从定位、设计和推广来看,一系列工作做得很出色。

    首先,波罗上市8年,虽有数次改款,但都是小打小闹,早已淡出汽车媒体的关注视线,经过此次全新包装,再加上个国人耳熟能详的名称,焉能不被重点关注?

    其次,虽然这是一款由上海大众主导的产品,但厂家把发布会搬到万里之外的德国召开,目的是造成某种程度的错觉,以提高公众对这款车的关注。

    第三,虽然街上任何一辆夏利、爱丽舍、伊兰特出租车,都有几十万公里的行驶里程,从德国开到中国的1万多公里,真的算不了什么,但在自驾游经历较为匮乏的人群中,此举仍能形成一定的震撼:既然能从欧洲开过来,质量肯定错不了。

    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企业行为。企业从事设计、制造、营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旁人的评头论足其实并不重要。这款8万多块钱、悬挂着大众商标的车,甭管啥名字,您若是喜欢,买就是了。

    但有位知名人士的议论让我很惊讶:希望上海大众能打败日本车。

    1904年,日本与俄国出于利益之争,在我国东北大打出手。在这场日俄战争中,西太后下令我国保持中立。俩外人在咱的家园里分赃不均动了手,咱却保持中立,如此荒唐,真乃空前,但没绝后——甘愿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搭建擂台供人家争斗,西太后的理念得到继承了。这境界,就连美国和英国都不具备,虽然它俩是最崇尚自由经济的国家。

    不管上海大众这些年的业绩如何辉煌,它毕竟只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海外工厂,当每一辆汽车驶出组装车间时,财务人员都得把一笔钱转入德国人的账户,所以,桑塔纳在中国畅销29年是德国人的荣耀,这份荣耀跟咱没关系,咱们只是在车型匮乏、政府采购、售价相对较低、汽车消费文化稚嫩等因素的影响下,充当了这份荣耀的买单者。

    所以,回顾一下自己的购车历史、用车故事也就够了,把桑塔纳升华到国家轿车产业的层面,就不必了。

    桑塔纳的辉煌,中国人没必要缅怀。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