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汽车后市场经营混乱 谨防消费“陷阱”

2009-07-15    腾讯汽车    腾讯汽车    点击:

  进入夏季,汽车销售逐步进入淡季,然而汽车的维修保养却进入了旺季。随着气温的日渐升高,空调保养、贴膜以及老旧车辆的维修、保险理赔渐渐成为消费者关心和头痛的问题。据上海市消保委汽车专业办公室透露,6月份接受的汽车消费中,维修类、保险类案例数量均位居前列。

  本刊整理出部分此类中的典型案例,借以提醒汽车消费者防范汽车后市场中的种种陷阱,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案例1: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混乱 损害消费者正当权益

  消费者颜先生2008年11月初发生交通事故,于当月28日将理赔资料交到某保险公司常德路营业厅。时过半年,未收到理赔款,多次致电该保险闵行支公司均无反应。经调查,该营业厅与支公司在财务往来上有一点问题,有些款项一直未入支公司的帐,这位消费者的保费还未交上来,所以致使公司一直没有赔付。

  点评:消费者买保险,就是为了在事故发生时得到及时的赔付。由于保险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原因,使得消费者的正常赔付受到影响,无疑对于保险公司的声誉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同时,对于保险公司的内部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案例2:隔热膜变成“吸热”膜 暴利竟达10倍

  消费者邓先生年初买了辆新车,在赠送的一套“大礼包”中包括一套价值3000元的汽车隔热防爆膜。不久后,邓先生开车出去办事,车行驶在高速路上时,挡风玻璃突然发生爆炸,差点酿成惨祸。不是贴了隔热防爆膜吗?玻璃怎么还会爆炸呢?满腹疑问的邓先生到几个专门销售汽车隔热防爆膜的专卖店一问,才知道隔热膜分两种,一种是吸热型,一种是反射型,自己安装的这套膜是吸热型,如果吸收的热量过多,时间长了会导致玻璃爆炸,市场价格也只有300多元。

  点评:由于我国目前在汽车玻璃贴膜的管理上没有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甚至连安全膜进出口检验标准、汽车玻璃安全防护标准都没有,也没有相关针对经营场所以及人员资质要求的规定,导致了消费者根本无法依据任何标准来选购,许多商家在销售膜时都会挂羊头卖狗肉,成本只有几百元的玻璃膜,他们敢向消费者要几千元,也造成了贴膜销售公司“告到哪儿都不怕”的心理。

  案例3:特约维修店偷工减料 防不胜防

  消费者杨先生今年1月底在周家嘴路某特约维修店维修汽车,提车后发现有部分结算清单上指定更换的零部件没有更换,如保险杆、钢圈、空气虑芯总成等。该店辩称是由于操作人员工作疏忽所造成,只愿意对未更换部件作出6000元的经济补偿。但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应对未更换部件作“退一赔一”的处理。

  点评:本案的某主机厂特约维修店,对保险公司已经核审的项目擅自偷工减料,有损企业的职业道德和品牌形象。消费者在理赔及维修时,一定要认真核对结算清单上的项目,防止某些维修企业利用消费者急于提车的心理故意少换漏换,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案例4:导航仪导航失灵 厂家反应缓慢

  消费者邱先生反映,2008年3月31日在上海美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