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讯 (迭影)北京时间4月28日消息,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GigaOM作家劳拉·哈萨德·欧文(Laura Hazard Owen)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用Word记录自己的生活。然而在数字科技大行其道,社交网络风靡世界的今天,看似古板、传统的日记将会何去何从?
以下是文章全文:
在15年前,Twitter、Facebook还未面世,甚至电子邮件还没有风靡的时候,我就开始了写日记的习惯。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个人日志发生了改变,并适应起了科技化的新世界。但是那些喜欢在私下里,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人,仍然并没有抛弃这个实用的习惯。
1997年的6月8日,刚过完13岁生日不久的我,悄悄坐在了家中地下室笨重的老式PC前,新建Word文档,然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日记。15年后的今天,这个1997年落下墨迹的日记,仍在继续。
当然,岁月的变迁,仍然让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15年前,我拥有一个拨号AOL帐户、电子邮件以及Instant Messenger。而在我的整个高中时期,尽管互联网连接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朋友也拥有了自己的电子邮件,但是,我写日记的工具却未曾改变。
当然,偶尔我也会把一些电子邮件的内容复制粘贴,会把AIM聊天记录的片段加入日记中,但是这些内容所占的比重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论是在离线还是关闭的状态里,我的日记仍然能够准确描述着我的生活(至少,它能够准确地讲述彼时彼刻我的生活状态、我所认为的生活——这也正是日记的精髓所在)。
然而到了今天,我的日记却不能再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这些年,Twitter、Facebook、数码相片、短信、个人博客、留言板以及应用程序接踵而至,而我收件箱之中的电子邮件也日渐膨胀——我目前的日记,难以完全囊括我所创造的内容,因为这些文字、图片都并没有使用微软的Word。
但是这点挫败感,就能让日记变得不再重要了么?于是,我轻轻浏览者自己的联系人目录——这包括现实生活中我的亲朋,也包括Twitter上结识的朋友——并找到了一群和我相似的日记发烧友。我向他们寻问,在过去的几年的时间里,记录日记的方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杰克·佩里(Jack Perry)是图书出版顾问38Enso的老板,在过去的20个年头,写日记早已成为了他的一个习惯。以往,他总喜欢用直笔记录一切(“我更偏好标记以及圆珠笔”),不过他也承认,“Facebook、Twitter、Tumblr的不断涌现,让我的这些实物日记的书写节奏变慢了许多,因为我发现,在网络上能够更好地记录一些事件。”现在他动笔写日记的时间也比以前少了,“过去几年的时间,我可能积攒了一百多本日记。我记得,以前几乎每两、三个月,就会用完一本;但是现在,想要写满一个本子,却需要9到10个月的时间。”
应用程序打造“生活编年史”
我所采访的这些人中,很多都将数字工具与自己的日记进行了整合——或者干脆是通过应用程序在写日记。其中不少人,选择了一款叫作Day One的软件,它能够应用于苹果Mac、iPhone以及iPad,并能够与Dropbox同步备份(Mac版售价9.99美元,iOS版售价4.99美元)。
在SquarePlan IT的创始人卡梅伦·布利斯特(Cameron Brister)眼中,Day One是“最好的日记类应用程序”。布利斯特表示,自己将这款应用安装到了所有的智能设备上,“当灵感突然降临,或是进入写作时间的时候,没什么理由不去写上几句。”
保罗·凯普韦尔(Paul Capewell)也是Day One的忠实拥趸,他坦言自己“喜欢用数字化的方法来写日记,因为这会让文字搜索变得十分简便。”凯普韦尔将自己的整个日记都导入了Day One——“这就意味着,当我在iPhone上开启这个应用程序,键入一个关键字,比如‘伦敦’、‘郁闷’、‘神奇’,就能看到包含这些关键词的内容,无论是昨天的文章,还是九年前的。”
Collinson Media & Event的数字营销协调员卡罗琳(Caroline Niziol),也在使用Day One记录自己的生活。此外,她还通过Dropbox进行备份,将那些自认为重要的文章,以PDF的形式同步到Evernote帐户。在我调查的所有人中,她的生活行为跟踪系统最为完善,轻松记录着自己的想法以及网络活动:
“现在,我将自己的网络活动,记录在Evernote日记本中——我的Facebook状态、Tweets、Facebook中被圈出来的照片都收录其中,而Foursquare的签到,也能够通过IFTTT自动保存。这样的方式能够无缝记录我的生活,而我仅仅是采用了另外一种追踪方式。有时候,我会把一些图像也发送到Evernote之中,这完全绕开了Day One。我真希望它能直接与Evernote整合。当我扫描一些电影、戏剧的票据时,我需要编辑创建的日期匹配自己的时间表。现在,我正期待着自己第一个小宝宝的降临,因此,会将超声波检查的图像也存下来,而这些我并不会选择在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网站进行分享。”
一位希望保持匿名的日记发烧友告诉我,她记录日记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这样的变化在很多时候都是积极的:“我发现,现在自己的文章少了单纯记录事件的流水账,而多了些情绪化、分析性。有了谷歌(微博)日历(Google Calendar)以及社交网络的帮助,我不需要再花太多心思去记录那些活动。”
数字时代 日记仍无可替代
听到其他日记达人的经验,我终于再次确信,写日记是值得的。即便是在今天,在2013年,日记仍然在努力完成着自己数百年的使命:生活的私人帐户。在日记中,我不再需要矫揉造作,也不必哗众取宠,亦不烦心故作深沉;实际上,在阅读以往日记的时候,心理常常会迸发出一种强烈的鄙夷之感——这样的情愫在阅读今年的文章时,也同样存在——那就是,它们实在是有点无聊。这些内容如果放到博客上,一定会让造访者觉得无聊至极,甚至怀疑我是个十足的自恋癖;倘若放到Facebook上,人们一定觉得我是最泼辣放荡的人(哦,感谢上帝,我13岁的时候社交网络还没出生)。
2013年,即便假设我的Dropbox帐号没有被黑,完全的隐私也几乎是天方夜谭。虽然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日记内容有些不敢恭维,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清净的避风港,在这里,我需要去回答的只有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我也觉得自己的日记在提醒着自己:过去的我就在这里。
佩里觉得:“我怀疑不会有人无聊到想要去读我的日记,但是仍然觉得这个习惯,让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证据’”。而小说家约翰·宋德曼(John Sundman)则这样告诉我——“写日记的一大好处,是帮助我搞清楚,究竟将自己在地球上活着的时间,用在了什么地方。”
保罗·凯普韦尔坦陈,“会不会有别的什么人想要看我的日记,我并不在乎。这些文字只是在为我自己,记录着目标,保持着理智。如果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这些文章能为我的子孙后代或者学者带来一些价值,也仅仅是一个额外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