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窃听风云》正在热映,电影里警方通过信号拦截系统,对手机主进行窃听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对“手机监听”现象进行了曝光,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手机变手雷的恐慌。
近日,央视《新闻30分》披露了手机遭窃听威胁的内幕新闻,新闻一出,全国6亿多手机用户人人自危。 人们开始怀疑,开始担忧,自己的手机被窃听了吗?我们还该不该用手机?敢不敢用手机?
手机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曾一度是“可依赖、最不能离开的情人”。但现在,手机却已变成了最危险的敌人,变成了最恶毒的情人,变成了真正的手雷。亲人、朋友因它而变得不可信任,上司、下属因它而变得各怀鬼胎。
现实生活里,窃听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安装,而是很简单的不起眼的,无所不在的。比如,《窃听风云》剧组就表示,电影中的窃听设备都可以在深圳的街头买到。当窃听别人的隐私成为一个小儿科的举动,当网络上大量存在防不胜防的病毒,当大街小巷处处安上了摄像头,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人肉搜索的行列,当隐私不再是隐秘,那么,谁来保护普通人不受侵犯呢?
监听手机的三类人
前不久,网友“wei-quanrenshi”发帖称,他在拨打该县一些县级、局级干部手机时发现,对方往往不接电话,挂了之后再用固定电话回拨过来。询问之后才得知,“这样做是因为一个迫不得已的原因:现任的县委书记购买了一套手机监听设备,私下监听下属的手机通话情况,以了解下属对他是否忠诚和是否有不轨言行。为了避免祸从口出,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只能采取这样的应对措施。”
帖子一出立即被众多网站转载,虽然该县县委宣传部紧急辟谣,称根本没有这回事,但大部分网友根本不相信宣传部的辟谣,甚至有网友还在跟帖中上传了该县委书记的照片。
虽然县委书记监听下属这样的新闻真假难辨,但日益泛滥的手机监听已经严重威胁我们的个人隐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在购买和使用这些手机监听产品呢?网友把使用监听设备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勒索钱财为目的的监听,网上曾曝光多起下属监听上级手机并以此敲诈勒索的新闻;第二类,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目的的监听,以公司行为为多,惠普前任女董事长就因为窃听董事会成员的电话而下台;第三类,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夫妻间互相监听。一位卖监听软件的公司负责人称,通过监听窃取商业机密明显是一种违法行为,但用来抓“小三”,问题就复杂得多,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官司估计也很难打。如果你拿录音呈上法庭,法院会判断是否采纳,而很少去追究侵犯隐私的责任。
腾讯网科技频道进行了一项关于手机监听的调查,共有17186位网友参与,其中12454位网友表示担心手机遭到窃听,占总数的72.47%;仅有14.83%的网友表示不担心;另有12.71%的网友表示“无所谓”。
通讯安全令人忧
从最早纯粹用于军事目的的监听到如今的“窃听泛滥”,窃听技术是如何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罪魁祸首究竟是日臻完善的技术,还是世风日下的人心呢?
通过百度搜索关键字“手机监听”,共搜索到536000个查询结果,名目繁多的出售手机监听软件和监听设备的网站不计其数,甚至还有人用手机监听器协会的名头兜售监听设备和软件,价格从几百到数千不等。例如,北京一家公司销售的一款“美国原装K8手机监听器”,标价6500元,网页上说明:“产品能同时监听多部手机,还可以截取对方通话中在手机上按出来的数字,如充值卡密码、银行账号密码等,只要输入对方号码便能自动监听。”
除了手机型监听设备外,一些手机监听软件在网上生意也十分红火。一款名叫“X卧底”的软件,被商家宣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手机监控软件”,除具备一般监听功能外,还能安装在电脑上或手机上远程监控,哪怕是对方手机处于待机状态,周围的环境声也能听到。软件从2006年上市以来,目前已经发展更新到了第三代。
这种监听软件是如何植入手机的呢?病毒专家解释说,监听软件进入手机的方式就像电脑感染病毒,手机通过上网或者点开相关彩信,就可能使监听软件潜伏其中。监控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发送一些特殊指令来控制这个被监控的手机,这时候,软件就会建立一个特殊的通话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它只启动了手机的话筒,并不启动手机的听筒,所以用户在这种通话模式下不知情地被监听到了。
目前,我国已成为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我国有6亿5千万手机用户,覆盖了一半多的中国人口。而3G网络的开启,移动终端的普及,为更多用户手机上网提供了可能。如果大量的手机被监听,那么存在严重的隐患,可能就不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了。
窃听他人后果很严重
监听别人的手机,毫无疑问是违法行为,虽然目前还没有从保护个人隐私的角度立法禁止手机监听,但并不是没有法律可以惩处这种行为。《国家安全法》、《刑法》、《民法通则》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都有相关的规定和措施。专家表示,这些打着销售监听器旗号的骗钱手段,一般是让购买者先交订金,第一步得逞后再以其他原因向购买者索要余款,最后卷钱走人。购买者最后即使知道被骗,一般也不敢声张。
律师表示,生产、销售、使用监听器材是需要国家明确批文的,而且限定使用范围,一般只有国家安全部门才可以依法使用。“如果是用于一定目的的监听,如盗取商业机密等,这是为犯罪而实施的窃听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如只为了窃听而窃听,那么行为人侵犯了他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没有严重后果的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有严重后果的要根据刑法承担刑事责任,最高可能被判一年有期徒刑。”
作为普通的手机用户,我们很难从手机界面上发现是否被植入了间谍软件,那么,我们如何防范手机被监听呢?病毒专家建议:第一,下载一些手机的杀毒或防火墙类的软件来进行自身的检测;第二,在公共场所时关闭手机的蓝牙设备,避免被病毒侵入;第三,维修或外借的时候,避免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被别人安装上监听软件;第四,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彩信要直接删掉,不要阅读。
东方网一篇署名魏英杰的评论认为,“手机窃听”现象不仅关系个人隐私和通信秘密,还是一个涉及言论自由的重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手机监听产品热销无疑是对宪法的挑战,也是所有公民面临的一场灾难。要走出当下这个困境,相关部门很有必要加紧制订和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从法律上进一步明晰个人隐私的范畴及其保护措施;同等重要的是,身为现代公民,每个人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也要尊重他人隐私,不去窃听别人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