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上午,随着一个挂有“厦门港2017年第10000000标箱”的集装箱被稳稳吊起,靠泊在厦门嵩屿集装箱码头的两艘1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地中海阿尔泰号”和“马士基恩塞纳达号”汽笛长鸣。厦门港迎来34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成为年吞吐量达一千万标箱的国际大港,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首个千万标箱强港。目前列全国第七、全球第十五位的厦门港,世界排名进一步提升。
港口是厦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为营造良好通关环境,厦门检验检疫局大胆改革、勇于开拓,增强查验能力、缩短出证时间、提高放行速度。从2013年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项下的工业制成品不再实施出口商品检验,到今年对入境货物全面实施“审单放行”,在改革创新、简政放权道路上,厦门局不断探索。
“单一窗口”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企业只要和一个“窗口”打交道,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一次性递交满足监管部门要求的标准化单证和电子信息,监管部门处理结果通过单一平台反馈给申报人,实现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
2015年4月21日,在地方电子口岸的基础上,整合关、港、贸资源的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版正式上线。厦门局相继推动开发了“单一窗口”船舶检疫系统、电子闸口系统、特殊监管区域监管系统。
2017年,厦门地区利用“单一窗口”报检比例实现100%,居全国首位,并复制推广到泉州、漳州、龙岩等地区,让更多企业报检变得轻松、愉快加便捷。
程序简化了,费用减免不少。2013年8月起,所有出境商品法检费用全部减免。2017年4月,再次取消或停征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等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外贸企业实现备案、报检、办证、通关全免费。
此外,厦门局还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优化通关流程。如:出口钢管家具不再开包查验,一般风险商品可直接报检“秒通关”。从报检到装船的准备时间由从前3-5天缩短到现在的1个小时,企业物流成本缩减近一半。进口大理石荒料卸船后第一时间实施检疫处理,每个集装箱能为企业节省60元,一年可节省近千万元。
这得益于厦门局创新实施的“口岸检疫处理前置”模式。过去,入境集装箱到港后,企业要向检验检疫部门报告,判断货物是否来自疫区后通知码头后,才能移箱,程序繁琐。实施新模式后,船舶靠岸前厦门局就通过船舶代理提供的舱单信息筛选出需做检疫处理的集装箱和货物,在船舶到达时直接将需检疫处理的集装箱、货物移至检疫处理场地,实现检疫处理零等待、全覆盖。
“源头管理、口岸验放”、进口食品“空检海放”,还有“优化查验措施”与“互联网+食品监管”相结合,一系列全新科学监管模式,使报检通关进一步提速增效,让企业降低了综合成本。厦门局引导企业增强主体责任,以此为基础探索进出口食品检验监管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
2017年12月13日,有四五层楼高的煤王号货轮停靠海沧海隆码头。碧海蓝天掩映着的巨轮上方,忽然出现一个灵巧的身影——无人机。厦门局工作人员在对来自美国的6万6千吨大豆实施熏蒸残留检测。仅2-3分钟,查验人员不用登轮,工人可以同时卸货,当场即可获得结果。
这是全国口岸首次开发使用熏蒸残留监测无人机。近年来,厦门局改革创新,强化查验装备和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打造“智慧口岸”。依托现代化手段提高货物通关效率,加快集装箱周转速度,推动厦门港吞吐量连创新高。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上去了,从前熙熙攘攘的检务大厅安静了。厦门局上线无纸化系统后,企业备案、报检、申办原产地证书全程无需出门,真正实现“一趟不用跑”。新系统上线后,从厦门出口货物每批可节约150元,进口货物每批节约200元。2017年,厦门进出口报检批有95.2%通过无纸化完成。
让数据多跑腿,让企业少走路。从“单一窗口”到“两个平台”,从货物报检到原产地证书申办,从船舶到航空器,信息化建设始终是厦门局近年来的探索目标之一。如今,“单一窗口”已上线运行65项服务。
目前,厦门港正在积极着手开展推进自由贸易港相关工作。配合自由贸易港建设,厦门检验检疫人的探索之路还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