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通信类消费投诉频发,消费者被商家的宣传诱导误入消费陷阱,导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近日,广东省东莞市消委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选购手机时要注意7个方面,有效防范消费风险。
据介绍,手机通信类消费投诉热点问题,集中体现在消费者被商家的宣传所诱导,误入五大消费陷阱。
以旧换新。商家以“收购旧手机、以旧换新”等宣传语吸引消费者入店,店员向消费者推荐以旧机换新机,称只需缴纳千元以内的款项,即可更换新的苹果系列手机。待消费者交纳款项后,店方告知还需要补几千元的差价,并诱导消费者办理分期付款手续。
分期付款。商家打出“零首付、零利息、零风险”“99元抢购苹果7手机活动”等广告吸引消费者,待消费者选定手机,签订贷款合同并交付首期款后,累计每期交付的费用就发现,消费者实际上需要支付较高贷款手续费用。消费者要求退款时,店方以已经签订了贷款合同为由不予退款,且如果解除贷款合同,消费者需要支付较高的违约费用。
隐瞒合约机等重要信息。消费者在交了手机购买款后,不法商家才告诉消费者所购买的是合约机,要求办理高额的消费套餐才可以正常使用。如消费者表示没有足够的钱办理套餐时,店方则马上提出可以用分期付款形式办理套餐,消费者则需要支付较高的贷款费用。
诱导消费者更换杂牌手机。消费者在选定手机付款后,店方以闪屏、卡机等为借口称该手机系统不稳定,采取各种手段诱导消费者更换各种杂牌手机,而更换的杂牌手机的购买价格比一般市场价格高出数百甚至数千元。
网络话费骗局。不法商家一般会打出“买手机送话费”活动的宣传,看似十分优惠,其实赠送的只是网络话费,需要下载软件才可以拨打,而且网络电话存在不稳定因素,需要耗费手机流量。
东莞市消委会投诉部负责人表示,这几种类型的消费陷阱,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单一一种情形,也可能会是多种情形同时遇到。消委会提醒消费者,要警惕手机商家举办的各类所谓的优惠活动,选购手机时要注意以下7个方面,有效防范消费风险。
提高警惕。对商家推荐的购机方式,消费者在购买前要详细了解清楚。如商家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亲友信息,或购机过程中需要签署一系列文件时,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商家可能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为消费者办理分期付款购机。一般购买手机是不需要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资料的,只有开办电话卡(即开户)才需要提供身份证。消费者如需要办理电话卡开卡等手续,建议到运营商的正规营业网点办理。
衡量偿还能力。消费者如要选择分期付款方式,要弄清利息总额、利率、分期期数、手续费等具体细节问题,在明确与自己签订贷款合同的贷款方的具体情况后,再签订贷款合同。另外,要衡量好自己的偿还能力再选择分期付款业务,一旦不能及时还款,将影响个人信用。
认准品牌。手机市场品牌鱼龙混杂、五花八门,不少杂牌手机外形模仿知名品牌设计,外观和手感极度相似,只有商标标识不同,消费者稍不留意,容易掉进杂牌机、山寨机等陷阱。选购时,消费者必须看清手机外观及包装盒的商标标识,确保是自己选购的品牌,特别是对商家推荐的要倍加小心留意。
查询许可证号。每台手机必须有一个手机串号(即IMEI码)、进网许可证号,两者是唯一且对应的。购机时查证号,要做到两点,通过手机屏幕按“*#06#”查验手机串号是否与手机标贴(一般在后盖)的串号,以及包装显示的手机串号一致;登录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电信设备进网管理网站(网址:http://www.tenaa.com.cn/)“证书查询”“IMEI查询”栏目,录入手机串号及进网许可证号查验证号真假。对于查询结果显示“信息为真,但已被查验多次”的情况,大多有诈,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
认准品牌店。实体店选购手机,应尽量到品牌授权专卖店、电器商城、大型商场选购;网上购买的,建议选择售后服务平台完善的知名购物网站、品牌手机官网旗舰店,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网购、电视、电话等虚拟市场选购手机,夸大宣传、假冒伪劣产品多,且往往涉及异地维权,甚至无法查找卖家,消费者谨慎选择。
索要票据。消费凭证,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网络、电视电话购买手机必须索取正规的票据,并加盖企业用章。票据上,应明确注明手机品牌、型号、串号(IMEI码)、价格等信息,并查看各项信息是否与手机实物一致。
要懂“三包”。消费者应掌握手机“三包”知识,正确理解手机“三包”的关键概念:一是“三包”原则,手机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原则。二是“三个时间”,自手机售出(即开具发票日)之日起,正常使用出现《手机性能故障表》所列故障的,7天内包退,15天内包换,1年内包修。三是“两次修理”,在1年内,手机出现性能故障,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可凭修理记录单,要求更换同型号同规格手机。四是“重新计算”。换货后,手机“三包”的有效期自换货之日起重新计算。
东莞市消委会还提醒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如遇不法商家存在涉嫌虚假宣传或欺骗性销售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时,应尽可能保留各种形式的消费证据和凭证,并及时向工商部门、消委会进行投诉举报,如遇到不法商家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