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

专家:践行大食物观 建设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国家安全食物保障体系

2022-04-29   中国质量万里行   整理/又又   点击:

  4月27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5期)在线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带来“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战略考量与政策逻辑”专题报告。

  报告指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我国的食物阶段变化呈现了较为明显的班尼特效应特征,即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人们对米面等淀粉类主食消费会逐步减少,但是对营养丰富的肉类、蔬菜、水果的消费会大幅增长。

  与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OECD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消费所处阶段与90年代初的水平大致相当,正面临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临界点,即窗口期。报告预测,到203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和所谓的班尼特效应会更加显著。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人士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就要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的趋势。

  而报告认为,在我国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班尼特法则或将决定今后食物结构升级的趋向,因此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应保证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

  报告认为,从现在开始整个粮食安全的保障是从过去长时间一直在坚持的粮食安全,现在转向了食物安全。其战略考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践行大食物观,从政策操作实施角度要践行大食物观。意味着今后几十年,必须要推动从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的转变,建设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国家安全食物保障体系。

  二、当前我国食物安全保障水平的测度。评估现在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用食物自给率测算,二十年来产生重大变化。食物安全保障水平,从2000年当时能够达到93.6%,到现在是接近三分之二,也就是只有65.8%,这是目前我们食物安全保障的基本水平。

  三、新发展阶段我国食物自给率变化的可能趋势。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收入的提高,有一个叠加效应,它会推动整个食物消费总量的增加,结构进一步升级,也就是所谓的班尼特效应将更加显著。这意味着,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今后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资源压力进一步加大,挑战也更加严峻。

  报告指出,要践行大食物观,就是粮食安全是底线,食物安全是目标,需要有三大观念的突破和转化。

  一、要树立大资源观。从传统的农业耕地资源看问题,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发食物资源。

  二、要有大农业观。首先要以粮食为基础,要实现“粮经饲”的统筹,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这才是真正保障食物安全高质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供给体系结构。

  三、第三个要树立大市场观。保障食物安全要增强食物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要靠食物产业链和供应链来保供给。此外要从战略上拓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报告指出,要补齐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短板,需抓好三个供给。一是,建立健全全球的农业贸易投资与市场监测体系。二是,加快培育全球性的农业食品企业,使其能够深度融入到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以及贸易,参与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的建设之中。三是,深度参与全球农业与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促进投资贸易建设的平台作用。

  报告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强化全球农业供应链的韧性,最重要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安全、持续、稳定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

扫码投诉

我 要 投 诉

手机扫码

快速投诉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