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家居品牌宜家近日被指在北美市场再度启动上千万个抽屉柜召回,但同款商品在中国继续销售。这是宜家继去年夏天“召回门”后的又一次召回。
据外媒报道,此次召回是因今年5月,一名美国男童被宜家马尔姆抽屉柜压住后死亡。男童家庭代理律师表示,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去年所谓的召回宣传并没有达到效果,也没有把这些有缺陷的不稳定的抽屉柜从各地的儿童卧室“赶出去”。
宜家是否在北美开启了新的召回?企业处理是否中外有别?企业召回,消费者为何不知情?“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北美开启新的抽屉柜召回?宜家:去年召回行动的延续
近日,有部分媒体报道称,宜家在北美市场又一次启动抽屉柜的召回,涉及召回的数量为1730万个,但召回型号的抽屉柜在中国市场依然在售。
宜家中国29日回应新华社记者,在北美的召回是去年以来的召回行动的延续,并非新的召回事件。美国宜家及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近日再次宣布在美国对部分抽屉柜持续进行召回,“召回的再次声明在美国属于常规程序,往往由新的事件所引发。”
在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的官网上,关于宜家抽屉柜的召回声明中也显示,此次在美国召回的1730万个抽屉柜是去年召回的延续,“相对此前2016年召回声明中数量的下降是基于宜家方面更新的数据”。
2016年夏天,宜家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宣布召回存在安全风险的3560万个抽屉柜。在国家质检总局、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多部门的约谈后,宜家历经一场为期两周的“拉锯战”最终决定在中国也开启召回计划。
宜家在中国的召回计划涉及1999年至2016年期间销售的马尔姆等系列抽屉柜,中国大陆地区受影响的产品(包括进口产品)数量共计166万余件。
记者在上海的宜家门店看到,目前在北美再度重申召回的同系列马尔姆抽屉柜依然在中国市场上正常销售,抽屉柜的商品标签和商场内醒目位置均都有“牢牢固定”的警示语。
国标“洼地”造成内外有别? 国标:这个锅我不背
在此轮争议中,“国标洼地造成召回内外有别”这一点让宜家“新召回门”事件迅速发酵,但这一点并不成立。
“新召回门”事件中,国标再度受到部分网民指责,但其实宜家产品同时符合中美两地的强制性标准,召回本身是基于美国当地的自愿性标准,事件本身暴露出的其实是现行标准的适用性与实际使用情境不匹配的风险。
宜家中国回应表示,企业召回是基于一个自愿召回的ASTM标准(美国材料实验协会标准)。在美国编号为ASTM F2057-14的衣物储藏单元标准安全细则中,详细规定了稳定性实验时抽屉柜的开门角度、抽屉拉出长度、施加重量等要求。
记者注意到,我国强制性国标并未对固定在墙面上这一点做出明确要求,但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儿童家具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明确规定,所有高桌台及高度大于600毫米的柜类产品,应提供固定产品于建筑物上的连接件。
考虑到宜家涉事的家具并非儿童家具,企业和标准制定方缺少对儿童使用情境的考量可以理解。在现实中,有儿童的家庭并不会在家里的所有空间都按照儿童家具标准去采购和装修,这就使得原本符合国标的产品在儿童这一“不稳定因素”的使用下有了安全风险。
上海市消保委此前进行的调查显示,71%的消费者认为国家应对儿童家具以外的橱柜的安全性建立相关强制性标准。不少消费者建议,由于儿童的活动范围不仅限于自己的房间,对于儿童家具以外的家具产品会对儿童安全造成的隐患应予以重视。
事实上,尽管近年来我国部分国标因为低于欧盟、美国等地而受到过公众的质疑,但国标整体水平其实并不低。早在2014年国家标准委启动的消费品安全国内外标准比对行动中,首批比较的12个行业3816项指标中,有3000项左右技术指标能够与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保持一致性,比重为79%。
《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重点领域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企业召回,消费者不知情?召回“渗透率”亟待提升
宜家从去年起就大面积在多国召回抽屉柜,但依然有儿童为这一已该被召回的产品付出了生命代价,消费品召回为何这么难?
在美国市场上,开展了近一年的召回行动信息没能传递到受害男童的家庭里,在中国市场上,召回的“渗透率”同样有待提升。宜家最新回应了包括马尔姆系列在内的抽屉柜在华的召回进展:截至目前,共召回22000多件马尔姆等系列抽屉柜,其中提供了8200件退货服务,4000件免费上墙固定服务,以及10000多个免费固定件领用。
召回进展慢,这与国内的缺陷消费品召回尚属新生事物脱不开关系。
2016年1月1日,《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共实施消费品召回252次,涉及产品数量301.68万件。其中,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的召回产品数量占同期消费品召回总数量的39.03%,由此可以看到,“召回靠约谈”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企业主动召回的意愿不明显。事实上,宜家在中国的召回本身就是一次次约谈的“成果”。
专家建议,要提升召回的主动性和“渗透率”,需要企业加强责任意识,承担起作为产品质量和召回第一责任人应有的责任,也需要完善消费教育,让消费市场在对强制性召回有更强硬态度的同时,对自愿性召回抱有更开放和开明的态度,而非“一听召回就摇头”,鼓励更多企业积极地采取召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