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塑料紫菜”后,近来一段“塑料大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一些消费者甚至怀疑自己也购买过类似的“大米”。对此,不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辟谣,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也表示,这个“锅”塑料行业不背。 □ 本报实习记者 张海垠 “塑料大米”“塑料紫菜”谣言不断
近日,一段“塑料大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在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此视频震惊了不少网友,并引起广泛转发。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其官方微信账号“中国食事药闻”以专题形式进行了辟谣,所谓的“塑料大米”事件,其实就是一个传了很久的谣言。
早在2011年,国内外社交网站便出现了“塑料大米”的谣言,不少网民和专家指出这种所谓的“塑料大米”并非被当做食物,国内外多家媒体均对此进行过查证辟谣。2015年网上出现“塑料大米”的另一个版本“棉花大米”,随后被媒体辟谣。2016年,“塑料大米”谣言死灰复燃,国内外媒体相继辟谣。2016年12月,尼日利亚海关查获“塑料大米”,引发全球关注,尼日利亚官方公布事件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是因为霉变不能食用。
今年2月,与“塑料大米”类似的“塑料紫菜”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几个福建晋江企业产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劝诫网友“别吃了”,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展开了紫菜专项检查,针对受“塑料紫菜”谣言事件影响的紫菜公司开展现场抽样,样品检测,未发现企业掺杂使用塑料或是塑料制品,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辟谣。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这个“锅”我们不背
一位塑料行业人士看过视频后表示,这是常见的塑料造粒过程。视频中所用的设备是在塑料行业中很常见的塑料造粒机。工厂把回收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储存、运输。这类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的价格为每千克不超过5元。塑料颗粒生产成本比大米高多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马冠生教授也曾作出解释,紫菜具有吸水性,当吸水到一定程度后会渐渐软化沉入水中,而塑料不具有吸水性,放到水里肯定是飘着的,“塑料大米”也同样原理,真大米会沉入水底,“塑料大米”肯定是飘着的。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占杰表示,“塑料大米”的炒作是很可笑的事,这次事件本来与塑料行业毫不相关,不能什么事都往塑料行业上推,让塑料行业无端“躺枪”。塑料制品与工业、农业、生活等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塑料制品。有个别人不了解情况,单凭想像就把黑塑料当成紫菜,把塑料粒误认为是“塑料大米”,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假消息,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建议大家不传播谣言,不去助长负能量,以正视听。 抵制谣言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据媒体报道,网络上流传的使用塑料制作大米的视频来自海南省海口秀英区石山镇的妇女,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法律知识,拍摄视频后就转发给了亲朋好友,本来只是想好心提醒,不料视频却越传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视频中的鑫鸿皇家香米企业销售额也受到了影响,企业已向派出所报案,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当中。针对此次网络造谣事件,律师提醒广大市民,不管是有心或是无意,在公共平台发表言论需要谨慎,否则将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食品谣言泛滥成灾,很大程度上源于造谣传谣者利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蓄意编造、偷换概念,甚至刻意抹黑,诱导消费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而一些消费者又常常缺乏科学判断。”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表示,“眼球博弈”是谣言传播中最多的动机。为追求“10万+”而制造噱头、牟取利益,一些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扮演了“感染者”的角色,帮助谣言像“流行性病毒”一样扩散传播。
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曾表示,治理食品谣言一定要下重拳,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占杰表示,如果有利益驱动的个人或团体去炒作这样的事,行业协会建议大家不要传谣,不去助长副能量的增长,必要时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