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有朋友请教我:该买哪个?比如该买房还是该买车,该买A品牌的空气净化器还是该买B品牌的空气净化器?对此,我的答案都一样:在其他因素都考虑到但依然纠结的时候,果断去买你能买得起的最贵的那个。
为什么?因为对于购买使用任何一个消费品,有三种资源要考虑。第一是时间——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它,一个闲置的东西是最大的浪费。第二是空间——你是否有富余的空间来容纳,比如跑步机,至少占地1平方米,在北京,这就是5~10万的地价。第三是金钱——你是否支付得起。这三种资源中,最贵的是时间,其次是空间,最次是金钱。所以,买那个“最贵”的,能让你在时间和空间资源上得到最大的利用和节省。按照这种思考方式去思考和决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是一个能让你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并且积累财富的过程。
“贪便宜”容易上当
我不贪财,所以很少受骗,但是印象深刻的几次吃亏,都和“钱”有关。第一次是我从深圳来北京工作,那一次的确非常窘迫,下飞机的时候身上的钱还不到1000元,为了买机票,还欠了别人2500元。在找好住处之前,暂时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里,居然也是100元一天。在北京找房子的第一天,就被中介骗了300元。为什么受骗?因为我想找一个条件还可以,但是价格比较便宜的房子,所以就一步步因为“贪便宜”上当。
另外一次就是今年九月,和团队去木兰围场自驾游,为了帮助团队节省费用,在下高速之前听信两个当地人“省钱走捷径”
的幌子,十几辆车,浩浩荡荡在地图上没有显示的小路上开了6个小时,原来的大路只要两个半小时。等开到目的地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疲惫。的确是省了三四千元,但是想想这艰难的路程,真是不应该。一想到这段路,我就怨自己:应该坚持“不占便宜”的原则。
便宜没好货
这个话不绝对,但是有几点我印象深刻。
1.同一个品牌的东西,打折的相对于正价品必有不足之处。
我比较后悔的几次购物,也和贪便宜有关。第一次购买苹果电脑时,店员向我们推销,说现在特价,本来犹豫的我立刻说服家人,买下回家。后来没过多久才意识到,这是马上换代的产品。也就是说,我买回去没多久,就成了“旧款”。
另外一次是买车,当时想买一个可以走野路的SUV,正好有一款越野能力比较出众,又有四万的打折,于是当场拿下。但是这款车过了半年就换代了。在换代前,优惠力度甚至超过七万。而我的“新车”,在第二年上路的时候就成了“旧款”。这种心理感受是非常差的。
2.奥特莱斯其实不省钱。
我有一段时间,无论在北京还是去美国出差,都喜欢逛奥特莱斯折扣店。但是后来发现,真正好的品牌,在哪里都不打折,大打折扣的都是二线品牌。一些电子产品,比如Bose耳机、音箱,会把“7天翻新货”拿出来打折。
而且,最严重的是,奥特莱斯距离城区都很远,去一次都是兴师动众,千辛万苦到了之后总会有这样一个心理:如果今天不买够了,内心不舒服。所以,我们以打折的目的,花费大量时间,去买很多自己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
3.低价产品没有消费者忠诚度。
前几年流行“互联网思维”,也有一批国产厂商,以“没有中间商”、没有“渠道费”、没有“广告费”为卖点推销低价产品。但是没过三四年,你会发现,大家一有机会,就会把手上的“便宜货”换成价格贵一些的但是公认最好的产品,比如手机中的iPhone,以及这两年的华为旗舰机。于是大家又把这种趋势定义为“消费升级”。所以,人们也许会蜂拥抢购所谓“低价产品”,但一有条件,就会立刻换成更高价格的“高档货”。
4.贵有贵的道理。
这几年成功的购物大多数是比较贵的东西,这些“良品”,买的时候挺纠结,也有心痛的感觉,但是买之后的每一天,用的时候都是“爽爽爽”。真正的好东西,既有功能上的适用和方便,又带给你心理的满足感。这是“良品”获得足够高的“溢价”的合理性所在。
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事情是,消费品领域的商业竞争最重要的就是“塑造品牌”,而塑造品牌所需要的巨大的市场和研发费用最后都会变成产品的溢价。
如果“开心无价”,那么“品牌”是其背后的力量。
性价比是伪命题
从最早攒电脑开始,大家接受一个术语“性价比”,意思就是以一个尽可能少的价格,买到一个尽可能好的东西。这个话很有吸引力,但是到最后却是一个伪命题。自古以来,一分钱一分货,一分货一分钱。物美价廉,从来都是骗人的话。不信,你举一个例子给我看看。
我一开始也喜欢并且相信“物美价廉”这件事情,可一旦当我走进更高档的卖场,马上就发现,其实“价高物更美”。我不否认一些东西装高档,标出不合理的售价,但是长期来看,市场上的物品最终的售价还是符合一个产品的定位与调性的。那种虚标的高价无法持续扩张销售。
其实“贵的东西”,在很多细节上都舍得花工夫、花成本,而不仅仅是品牌溢价。相比“可以用的廉价产品”,我们为好产品付出了更高的溢价,但是这溢价里,有一部分是实实在在的提升,还有一部分,是心理的满足。品牌之于消费者,就是让消费者觉得满足,觉得快乐。
几点小建议
1.少买东西,要买就买自己真正心仪的好东西。
2.买东西时价格要放在最后的因素去考虑。
3.如果需要先考虑价格,那么请按照价格“从高到低”排序,这样能减少自己的选择成本。
4.不要让“我买不起”占据自己的心灵,因为如果你习惯“我买不起”,最终会变为“我配不上”,这才可怕。
5.每次“消费”时,问问自己能否变成“投资”。
比如,买一把好椅子是投资自己的腰椎和颈椎健康;买一个好床垫是投资自己的睡眠。为什么“消费”可以变成“投资”,因为好东西可以让你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让你减少因为可能的健康问题带来的损失,让你有更好的生产率,也会激励你更加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
6.要不断地拿现在的钱去投资自己的大脑,这是最值得投资的东西。
只有投资自己的大脑,才可以不断地把现在的钱变成未来的钱。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以现在的钱去投资,换得赚取未来现金的能力。
记住一点,省钱省不出富裕,不断地“再投入”在自己身上,“再投入”在自己的大脑上,“再投入”在自己的个人品牌上,才是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