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一条具有深刻哲理的古训,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不仅适用于预防疾病、治理腐败等现象,对搞好质量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近日,新上任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颇受民众关注。在谈到腐败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即自身修养先出现问题,腐败才会产生。其实,这8个字也是一条最基本的质量理念。
首先,要求做到不推卸责任,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在企业从事质量工作的人,最头疼的就是质量问题出现后,所有相关人员都相互推卸责任。等到责任明确时,责任主体又开始找众多客观原因,什么时间紧,任务急,人力不够等等。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解决也就半个小时的功夫,偏偏要花上几天的时间去争论。不仅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不上去,工作效率也变得异常低下。如果大家都能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接近问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想不提升都很难。
其次,包含着体系的理念,这个“腐”不是狭义的某个环节、某个人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不仅是自身质量过硬,更主要的是整个体系都没有问题。光自己做好不行,也得监督和帮助他人或组织。以汽车制造的总装车间为例,每个岗位上的工人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干好自己那块工作就可以了,如拧螺丝的工人发现线束未捆紧。
他想,反正与我无关,反正后面还有N多检查工序。不巧的是,后面的检查工序都没有发现这个小问题,最后问题在客户那里暴露了出来。企业的质量形象受到了质疑,严重时影响到企业的销量。老板没办法,只能少发工资。体系问题的存在,最终将影响到每一个体系中的人。
再次,提倡持续改进。这个“腐”,是腐朽、落后的意思,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昨天的产品质量明星,如果长期没有改进,只是保持。那么,竞争对手随时都会追上来,也就意味着随时会被淘汰。
质量永远没有完美,因为技术在不断换代。想想柯达胶卷,再想想诺基亚手机,他们的质量确实都没问题,但他们落后了。要想产品质量保持长期的领先优势,必须要做到对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
上述三点都是对“物必先腐”所包含质量理念的阐述。“腐”不一定会立即“虫生”,一旦虫生了,该怎么办呢?两种办法:要么治标——杀虫,不停地杀,做到不恶化;要么治本——杀虫的基础上,切除腐肉。产品质量问题中,零部件出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也有两种方式:一、要求这个零部件的供应商立即改进;二,换一家产品质量过硬的供应商。在实际质量工作中,两种方法都很常用,并不是说一定要采取治本的办法。
而通常来说,要求供应商立即改进的方法更为常用。通过长期合作培养出的供应商,显然要比后期引进的供应商更可靠。
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应当普及“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质量理念。做产品,其实和做人一样,即所谓“产品即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