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滚动新闻

乳企光明正大就不该怕“抽”

2012-11-07    中国质量万里行        点击:

  乳品行业要想走出信任危机,首要是必须恢复消费者信心。而要提高消费者信心,企业就要加强内部建设,控制奶源、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经营管理。同时,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感,要有担当的勇气。

  早晨刚起床,婆婆就拿着酸奶让我检查,看看订的酸奶批次有无过期,闻闻味道有无异常。说来也是,乳制品最近让人很不省心,别说年过六旬,眼神、味觉均打折扣的婆婆整天提心吊胆,就连年轻人现在端起一杯奶亦会嘀咕:今天,该不会又出什么怪事吧?……“中国乳品工业水平应该说是世界最高水平。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今年8月25日,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的话音犹在,9月8日,近1000位上海牛奶订户发现送到的小瓶光明牛奶就出现了异味变质。

  对此,光明方面的解释是:配送过程中车辆温度没达标导致产品酸败。此事距光明老总抱怨“抽检抽死人”刚刚两周。

  投诉发生后,光明乳业于当日下午公开道歉,然而送奶公司在稍后接受采访时却说,是“公司员工有一个失职,关冷库门的时候把冷气关掉了”。有业内人士称,即便车辆没有开冷气,新鲜牛奶放置车辆内至少一个小时不会变质,乳业专家王丁棉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光明的解释很难让业内专家信服。”

  联想到这已经是光明牛奶3个月内第四次出现质量问题,再联想到郭本恒那句“抽检抽死人了”的抱怨,很多网友感慨:自扇耳光扇得也太勤了一些。

  不少网民表示,此次发生鲜奶“酸败”事件,看来是抽查抽少了,还需更严格。也有网民表示,频繁的抽检下仍问题不断,企业还抱怨监管严,如此没有担当,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我国是世界乳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前几年少数乳品企业的质量问题,引发消费者对国产牛奶不信任,成为至今困扰乳品业健康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乳制品问题频出,企业应有所担当,切实从自身找问题。产品出现问题,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政府监管部门不可能面面俱到。以此次“光明事件”为例,质监部门检验生产环节,注重牛奶是否含添加剂,工商部门检验流动环节,而配送移库过程正好处于三不管地带。

  无论是此前其他企业暴露的乳品质量问题,还是近期光明乳业曝光的问题,通常都不存在什么技术和管理上无法克服的障碍,完全是企业自身生产、运输过程中管理混乱导致的低级问题。低级问题一犯再犯,应与肇事企业不怕惩罚而无所顾忌有很大关联。当前的相关法规对于食品安全的惩处力度偏于薄弱,此次光明乳业的处理措施就是,“根据消费者的意愿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

  即如《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上限,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最高可以给予十倍的价格赔偿,对于年营收以亿元计算的乳品企业来说,这种小打小闹的惩处不过是毛毛雨。身上打得不痛,心里安能记住?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法的威严就体现在罚的力度上,构建有效约束企业规范运营的法治环境,就是要确保对违法企业足够的惩罚力度。作为大批量生产的食品行业,一批不合格产品的流出往往危害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可和小食品生产等量齐观,因此,对乳品生产中的违法行为必须施以严刑峻法。

  涉及大范围消费者健康安全的乳品问题,要视作公共安全领域的问题,而不仅是一般的消费纠纷。对于管理不善导致的无心之失,可以借鉴市场经济法制成熟国家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让乳业巨头在百万、千万乃至亿元计的惩罚风险面前,真心接受“血的教训”。

中国质量万里行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质量万里行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32号    京ICP备130128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