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发展迎接新的挑战
文/唐晓芬(作者系上海市质量协会会长、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国务院批准发布《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质量事业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对质量工作进行总体筹划部署,推进全社会形成追求质量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都把质量振兴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来实施。如60年代日本提出质量救国战略;70年代韩国实施质量赶超计划;80年代美国制定《质量提高促进法》,都促进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是靠质量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遵循国际质量发展的规律,把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以质取胜”的路子。
回顾历届国家领导人对质量问题的阐述,我国对质量提升一直是比较重视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都明确讲过“质量第一”的话。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强质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6年,面对人民不断增长的质量需求和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压力,凸显了我国质量水平的相对落后和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务院审时度势颁布实施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提升质量水平,全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以振兴我国质量事业。现在回顾起来,振兴纲要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如十五年来,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为例,从1996年的75%提高到2010年的87.6%。其中,钢材、石化、建材主要原材料产品实物质量已与国际水平接轨。
当然,我们也有必须重视的问题。
中国质量界的老朋友、国际著名质量专家哈林顿博士就曾以《中国产品要建立质量声誉》为题,恳切地为我们分析了当前情况。哈林顿认为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已经在世界上赢得了大量的供应商,他们对中国产品的采购量日益巨大。但是,中国产品还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质量声誉和品牌,没有赢得真正的终端消费者。他引用了美国学者发表在《质量管理杂志》的调查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项调查显示,在2004到2010年中,美国消费者对包括除草用具、小型家电、服装和面料、五金产品以及杂货在内的五大类产品的满意度在下降。
相对落后的质量状况基本扭转后,如何推动质量事业科学发展,以及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都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提出“质量发展”的概念是对“质量振兴”的承接和深化,是新形势下对科学发展的新诠释。
“质量发展”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本意即“质量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对环境质量的潜在影响;二是质量要素的不断优化,包括质量政策措施、质量人才素质、质量工作体制、质量管理创新、质量技术基础、质量发展环境等;三是质量效能的不断增强,从质量推动社会发展的效能看,主要是保障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效能看,主要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满足多层次需求、拉动内需、促进外贸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因此,质量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纵观此次《纲要》内容,对中国当前和未来的质量问题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大量创新。最富亮点的有五个方面。
一是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质量强国;二是《纲要》明确了质量发展方针、设计了质量发展目标;三是适应时代特点,创新了质量体制机制;四是集中优势力量,实施重大质量工程;五是在组织落实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
建设质量强国,对我国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目前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我国制造业质量直接损失每年超过1700亿元,浪费了大量资源,消耗了大量能源,更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提升质量就是最大的节约和环保,维护质量安全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质量强国有很高的期盼。去年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
95.1%的公众认为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有必要,其中60.2%的公众表示“非常必要”;55.1%的公众认为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刻不容缓。
建设质量强国是此次《纲要》的主题和主线,在此基础上,《纲要》确立了“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至上,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以质取胜”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其中,“以人为本”是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安全为先”是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诚信守法”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夯实基础”是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创新驱动”是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质取胜”是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二十四字方针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的质量发展思想,它包含了质量发展总的指导思想、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外部环境、驱动力量、发展目标等五方面的内容,五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对我国质量事业理论和实践的总结。
世界正在发生变化,几乎每个人都接受这样的观点——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我们面对的未来是难以想象和不可预知的,肯定不会再是“常规状态”。
2011年初,美国质量协会邀请来自33个国家和经济领域的各个行业的150名著名的质量专家组成一个专题组,进行研究。专题组对决定质量未来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主要要素进行了识别。认为对未来质量最具有决定作用的驱动力,它们是:全球责任、消费者意识、21世纪质量实践、创新等8个因素。以消费者意识为例,消费者基于自己的知识作出符合自己喜好的最佳购物决策。在互联网流行之前,消费者主要局限于购买本地的产品和服务。现在,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购物”,而且还能利用自己的互联网知识,帮助自己了解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企业的状况。互联网促使知识广泛地传播,社会媒体则让信息立即被世人知道。消费者的行为以“电子的速度”作出购买决策。企业必须要以同样的速度来应对消费者的群体行为。这些变化必然对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终端营销带来影响,也必然呼唤新的质量理念和质量方法。对我们而言,这些变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纲要》的颁布实施有助于我们积聚力量,迎接挑战。
《纲要》对中国宏观质量管理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质量研究院院长沃森先生在上海第八届国际质量研讨会主题演讲中有一段讲话对此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像中国这样关注国家的宏观质量发展,过去很少有过,如果能够沿此方向大步前进,将最终实现今后十年,乃至半个世纪的目标。中国政府在实现高质量、减少浪费、消除腐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坚强承诺是中国立志努力取得成功的非常有力的证明。中国经济的未来成功将是确信无疑的。”
社会中介组织要积极学习《纲要》精神,把《纲要》宣贯好、落实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极高的要求。未来十年,质量中介组织应秉承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宗旨,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在全社会的质量进步中体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