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以肥为魂。粮食生产在甘肃省农业生产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我国又是农业大国,怎样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更大的收益已迫在眉睫,而良种、优肥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利器。
如今甘肃省乃至全国所面临的农资问题有:
农资赊销成风
农民在购买农资时赊账,等庄稼收获以后再归还欠款的情形在我省各地农村都相当普遍。
近日记者在我省部分农资市场上了解到,农户赊购农资已成为一种习惯。有些农民由于资金紧张,而有些农民手中根本不缺钱却还要赊欠,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农民怕购买的农资质量有问题,为了方便事后找经销商,就采取赊账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农民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无奈,也是对自身维权困难的一种抗争;另一方面当前农资市场竞争激烈,而农资的利润也有限,为了保证自己家的店能开下去,客户不流失,农资经销商不得不给农民赊账。
假冒伪劣层出不穷
目前,我省农资市场品种繁杂,不法分子为了获得高额的收入,不注重商品本身的价值,大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在我省各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在定西安定区,执法人员共查处各类案件12起,受理消费者投诉16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在平凉市,执法人员查处品种未登记备案、经营档案不健全等违法经营案件4起,查处农资违法案件6起,查扣过期蔬菜种子267袋,收缴不合格计量器具3台(杆)。
农资市场经营主体驳杂
目前我省各地区农资销售店、经销商很多,经营的品种也繁杂多样,销售的化肥等农资产品就高达几十种,导致农民选肥时无所适从。而且销售网点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城区和乡镇两级,村一级几乎没有销售网点,农民购买十分不便,再加上农资市场的放开,获得农资销售委托书或经销资格相对容易,且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技术缺乏,素质偏低,影响了良种良法的宣传和推广,导致农资市场驳杂。
所以,要改变当前农资市场现状,必须要颠覆以往的销售理念,以现代销售农资方式代替旧的传统模式。
培育规范的农资专业市场
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资经营户的需要为目的,积极培育专业化农资市场,引导市场上零散的农资经营户进入市场集中经营,同时鼓励支持农资生产企业进市驻点经营,形成农资市场的规模化经营,改变农资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行为无序化、经营秩序不规范的局面。
严把农资经营主体资格
依据《行政许可法》等有关规定,按照“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全面加强对农资经营主体资格的检查,对合法的经营主体,建立农资经营户诚信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对无证、无照不具备农资经营资格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对需要限期整改的农资经营户,在整改到位前,暂时取消其经营资格。同时对新申请的经营户,要完善前置条件,严把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农资经营行为。
完善现代农资流通网络
要完善现代农资流通网络,必须积极发展多样化、网格化的农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按照现代生产方式要求,发展商品连锁经营,重新布局农资销售网络,形成辐射全省高效、统一、便捷的农资流通网络,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平抑农资价格,净化农资消费环境。鼓励农资经营户联合农技服务人员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建立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遏止制售假冒农资产品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
加大农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其他有效的宣传方式,紧紧围绕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广泛宣传农资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定期组织农资经营户和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农资知识培训等,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为农服务意识,为打造健康、规范的农资市场提供坚实的基础。
可以预见未来农资市场的发展中,农资经销商必须颠覆以往的传统经营,凝聚现有资源,进行网格化销售,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新的事物所取代。